作为一名80后,动画片《鼹鼠的故事》曾是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那只友善、活泼、好奇又乐于助人的“鼹鼠”曾给自己带来过许多欢乐。
不过那时候,我其实并不清楚这是一部源自捷克斯洛伐克的作品——直到有机会去了布拉格,在街头和机场都处处遇见那个曾经熟悉的形象,才恍然大悟自己竟已来到了故事里主人公的故乡。

在布拉格国际机场,作者本人与“鼹鼠”的合影。
据说捷克斯洛伐克艺术家兹德涅克·米莱尔一直想制作一部以动物为主角的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在一次散步当中他被“鼹鼠”挖出来的土丘绊了一跤,由此受到了启发而最终选择了“鼹鼠”。

大概就是这样的鼓包们。图片:pixabay.com
自1956年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现为捷克首都)首映以来,这个系列先后制作播放了45集短片和6集长片。有意思的是仅第一部中有捷克语的旁白,之后为了让其他国家的观众即便不懂捷克语也能理解剧情,米莱尔在续作当中完全省去了旁白,转由他的女儿为片中角色配音。很多人所熟悉的只有表达情绪的语气嗓音,全无对话的《鼹鼠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主人公的身世
在欧洲地区,欧鼹(Talpa europaea)最为常见,正因如此,它们很有可能就是《鼹鼠的故事》中主角的原型。不过尽管它们常被称作“鼹鼠”,“鼹”和“鼠”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一个同框的鼹与鼠。图片:《鼹鼠的故事》
鼹是劳亚兽总目鼩形目的成员。劳亚兽总目这一支的哺乳动物被认为是在从盘古大陆(Pangea)分裂出的劳亚大陆(Laurasia)上演化而成,故而得名。而在劳亚兽总目当中,鼹这一支的历史相当悠久,已知最早的化石出现在距今约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
而常跟“鼹”放在一起的“鼠”则属于灵长总目的啮齿目,已知最早的化石出现在距今约5500万年前的古新世晚期,历史比鼹类还要更久一些。
鼹和鼠不仅出现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态上也是泾渭分明。典型的鼹前肢由于适应地下掘土生活而变得尤为发达强大,尾短小且多被毛所覆盖,眼睛和耳朵都很小,一般人都找不到它。相反,典型的鼠则是具有正常的四肢,尾长且往往有环状的鳞片,眼睛和耳朵通常都明显可见。

对比一下动画片里的样子?美颜过度了吧!图片:Kristian Matilainen / wiki commons
欧鼹喜欢较厚且不太潮湿的土层,如果还有较为充足的食物的话,它们一定不会少见。它们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土层中生活,具体的挖掘活动可分为浅层和深层两类:浅层的活动往往以觅食为主,会在土地表面形成一条连续的松土带;深层的活动则是挖掘出可供长期居住的永久性地道。欧鼹建筑的永久性地道总长度可达数百米,有时甚至会被几代的欧鼹连续使用。在建筑永久通道的时候会有大量土壤被推出洞口,往往就会形成明显的,能绊倒艺术家的土丘(molehills)。
鼹鼠里有“金”吗?
蚯蚓是欧鼹最为喜爱和依赖的食物,据估计一只体重为80克的欧鼹每天要吃下50克的蚯蚓,占自身体重的62.5%。而在春夏季,许多生活于泥土中的昆虫幼虫也是欧鼹们的美味佳肴。由于食量惊人,欧鼹常常也会未雨绸缪地储存食物,它们会在蚯蚓头部咬上一口使其瘫痪,然后拖至地道中专门的穴室里存放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觅食中的欧鼹。图片:Walter Heubach
城市中由于工业和交通等人为原因,如锌、铜、铅、镉等重金属被大量释放到环境里。为了研究这些重金属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可能危害,人们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生物指示物。这样的指示物最好具有如下特征:处在食物链较高的位置,以便富集更多的重金属;在适宜环境中有着较大数量,以免因为检测危及种群;迁移扩散能力较弱,以反映具体区域内的情况;寿命较长,以便侦测长期效应。
平均寿命可达3年的欧鼹,就很好地满足了上述要求。2000年,一项在奥地利维也纳进行的研究,正是以它们作为对象。结果发现,不同的重金属在雌雄性个体间存在不同的富集模式,而随着欧鼹年龄的增加,镉在肾脏、肝脏、心脏、肺脏、皮肤和股骨中的含量都在增加,且在肾脏中的增加最高。尽管不同取样区域内土壤和植物重金属富集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欧鼹各器官中仅得到了部分的体现。

我有什么办法,我也很无奈呀!图片:Michael David Hill
尽管欧鼹与人类的亲缘关系非常遥远,但是这样的结果对于设计进一步的实验,以验证环境污染对于我们人类的影响,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曾携带病毒
人们总是谈鼠色变,鼠疫、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等严重的疾病都是由它们传播的。欧鼹的名声要好很多,虽然它们总是破坏花园,绊倒艺术家之类——但事实上,欧鼹也不是绝对清白的。

当然,如果这些土堆出现在你的花园里的话,你一定不会觉得这无伤大雅。图片:Bryan Ledgard / wiki commons
1978年,韩国科学家在该国汉滩江疫区的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肺组织中首次分离成功了一种病毒。这种病毒经由鼠类传染给人类之后,可以引发流行性足以致命的出血热。
这种病毒因发现地而得名,叫做汉坦病毒,它一度被认为(又是)啮齿动物的锅。不过其后,科学家在几种鼩鼱的身上也分离出了该病毒,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最终在欧鼹身上也找到了这种病毒。这暗示鼩形目动物可能才是汉坦病毒的早期或最初宿主,直到500至700年前,田鼠或者家鼠将它们带到了亚洲。

电子显微镜下的这种病毒。图片:CDC-PHIL / wiki commons
2011年5月16日,一个《鼹鼠的故事》主人公形象的填充玩具被美国宇航员安德鲁·费尤斯特带到了奋进号航天飞机上进入太空。原来费尤斯特的妻子是捷克裔,他的此举不仅撒了好一大把狗粮,也使该玩具成为了不多的飞出地球的动画形象之一。无论作为动画明星原型,还是监测重金属的指示物,或者汉坦病毒的宿主,欧鼹和人类之间的点滴故事仍将继续下去。
刚刚过去的周末,果壳又办了场春运文创市集。后台好多小伙伴跟日历娘哭诉不能来到现场。好在,你们喜欢的果壳原创科学胶带、本子、印章,都能在果壳商店的网店里买到。那么,就——
果壳“给你交代胶带”
洞里动物系列

鼹鼠、旱獭、穴兔
狗獾、狐獴、沙狐
超可爱的洞穴小Friends
让你的本子生动起来

进口和纸,可以反复粘贴
还有同款“树上动物”,同样激萌

▼戳下图,立即贴只Mole吧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当岁月凝结成文明
当我遇见你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鼹科 美洲鼹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关注、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