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介绍了会唱歌的纺(dà)织(cháng)娘(tuǐ),相信它勾起了许多人关于夏日鸣虫的童年记忆。今天,日历娘邀请到资深鸣虫爱好者@二猪,为大家详细介绍下鸣虫的种类和饲养方法。
我是在北京长大的80后。记得小时候,左邻右舍的小伙伴都觉得我是个怪孩子,因为我就爱玩虫子。从甲虫到蜻蜓,从毛毛虫到蚂蚱,只要见到的,我都想养养看。当然所有虫子里,我觉得最有趣的,还是会叫唤的虫子。这些能叫唤的虫子有个雅称——鸣虫。
每年立秋前后,天黑以后,路边的土堆里、花盆下、墙缝中就能穿出蟋蟀的叫声。以前,北京常见的蟋蟀有好几种,圆头圆脑好斗的蛐蛐儿、有一双黑溜溜大眼睛的油葫芦、一副大板牙的劳咪子、长着大平脸的棺材板儿.......这时节也是我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每当太阳落山后,蛐蛐儿们开始叫了,我就会提着手电筒,拿着抄子(捕蟋蟀用的小网子)跑出去钻胡同、逮蛐蛐。
来听听蛐蛐(迷卡斗蟋)的叫声吧。来源:二猪
当时,北京市区的范围也就是现在二环路以内,出了三环路还有很多菜地农田和荒地,在城里能见到的虫子和现在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那时在路灯下,随手就可以逮到大个儿的蚂蚱(棉蝗居多)和蚂蚱扁儿,偶尔还能抓到大个儿的扑棱蛾子和老杆儿。
提到的这些虫子们,你都见过吗?图为中华剑角蝗,俗称蚂蚱扁儿、扁担沟、尖头蚂蚱等。图片:池田正樹 / Wikipedia
但是现而今,由于城市化的发展,适合虫子们生活的荒地越来越少,也很难再见到它们了。就连曾经数量很多的各种蛐蛐儿,现在常见的也仅剩迷卡斗蟋一种了。城市环境的变化是不可逆的,想天黑以后一边遛弯纳凉,一边听蟋蟀的鸣叫,已然是没了条件。现在,想听虫鸣,去野外不太现实,只能靠自己在家里养了。
认识鸣虫
想要养鸣虫,首先就得认识鸣虫,事实上,会鸣叫的都是雄性。如果想听蛐蛐叫,一定得养雄虫,养一大堆雌虫这辈子打死她也不会叫。多数鸣虫呈两性异形,也就是雄虫雌虫长得不一样,民间一般俗称蛐蛐的雄虫为“二尾(北京话读yier)”,雌虫则是“三尾”或者诨称“三尾大扎枪”。这个俗称很形象,因为大部分的蟋蟀在尾部都有两根尾须,而雌性又有一根针状的产卵瓣。
蛐蛐儿(迷卡斗蟋),左雄右雌。想要雌虫叫,“臣妾做不到啊!”图片:Vespula vulgaris / bugguide.net
有一些种类的蟋蟀(黄脸油葫芦、双斑蟋等)会保留有沿尾部伸出的膜质后翅,这样不太容易用二尾和三尾的方式分辨,这个时候可以观察虫的前翅:一般雄虫为了鸣叫,前翅都会有发声器,因此前翅看上去翅脉明显,表面不平整,具有镜膜;而雌虫的前翅表面则看起来更加平整。
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鸣虫,方便大家识别和饲养:
<左右滑动,认识7种常见鸣虫。>
鸣虫,养在哪儿?
饲养鸣虫的方式很多,可传统可现代、可简单可精细、可文艺可二X.......
蛐蛐罐
主要是瓷罐和陶罐,还有一些石制、玉制或者漆器的罐。一般会砸底,就是用配好的土装入蛐蛐罐,使用工具将其压实,这样鸣虫生活得更舒适一些。适合饲养蛐蛐、油葫芦、金钟儿这类中小型地栖的鸣虫,缺点是容器不透明,不易观察。
清末斗彩蛐蛐罐。图片:二猪
竹筒、葫芦
冬日里养鸣虫,很多都用葫芦,南方也有用竹筒的。一般葫芦多是饲养蝈蝈、油葫芦这样的大中型鸣虫,优点是可以揣怀里随身带着,缺点则是一般通风都不好,鸣虫生活会比较“憋屈”,并且同样不易观察。
养油葫芦的葫芦。图片:二猪
铜拉子
一般用铜制成,盖子上有通气孔通气,正面通常会镶嵌一块玻璃或有机玻璃。一般也会砸底,适合饲养蛐蛐、油葫芦、金钟儿这类中小型地栖鸣虫,优点是可以观察鸣虫行为,缺点是不透风,并且空间狭小。
铜拉子正面会有观察窗。图片:二猪
虫笼
用金属丝编成或用竹子、木材编制拼接而成,一般饲养油葫芦使用金属笼子,不易被咬坏,而金钟儿、蝈蝈用木、竹制成的笼子饲养。虫笼通风好,喂食方便,但是笼底缺乏垫材光滑,鸣虫会比较没有安全感,饲料也容易干燥导致缺水。
一个19世纪的蛐蛐笼子。图片: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 / wiki commons
以上都是传统的养虫工具,下面说说现代的。
有机玻璃罐、有机玻璃盒
有机玻璃制品,透明度高适于观察,重量轻,便于携带,可以做出各种形状,一般四周都会有透气的气孔,通风很好。
中号的有机玻璃虫盒。图片:二猪
有机玻璃板拼接粘拼成的小盒有不同尺寸的,根据尺寸可以养大中小各种体型的鸣虫。最小号的适合养金铃、黄蛉这样体型很小的鸣虫,中型的可以养竹蛉、金钟儿,有机玻璃罐可以养蝈蝈、油葫芦。缺点是盒内光滑,空间也比较小,鸣虫生活不舒服。
有机玻璃罐。图片:二猪
如果想养好鸣虫,最好自制容器,可以根据要养鸣虫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为鸣虫“量身定制”一个“家”,这样就能让鸣虫在接近原生境的环境中更放松,也就能更好地观察它的各种行为。
一个饲养鸣虫的生态缸。图片:Lisa Rainsong
饲养鸣虫的乐趣并不仅仅是听叫声,我国传统的斗蟋蟀,就是利用蟋蟀的领地意识让其争斗。各地用来斗的种类包括迷卡斗蟋、花生大蟋、双斑蟋、黄脸油葫芦等等。
一些大型种类还可以跟人互动,比如我养冬蝈蝈的时候,经常会将它取出让它在手上爬行。2004年我饲养过的一只翠蝈蝈更是有趣,它在葫芦里从未叫过,每次都是爬到我的手上时才开始鸣叫,更是神奇的是放到其他人手上就不叫了。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解开其中的奥秘。
本文是物种日历特约稿件,来自物种日历作者@二猪。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当岁月凝结成文明
当我遇见你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蝗科 东亚飞蝗
本文来自果壳网,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有意思的虫子,除了鸣虫们
还有超帅气的螳螂!
☝戳小程序认识100种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