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巨型生物总是心怀恐惧,即使是那些动作迟缓的贝类。民间一直流传着海中巨型“食人贝”的说法,即便是《美国海军潜水指南》这样比较专业的手册,也曾详细给出“如何通过切断巨贝的闭壳肌而逃生”这样、在今天看来简直荒诞的说明。手册中提到的“巨型贝类”就是今天的主角大砗磲[chē qú]。
今日主角,大砗磲。图片:Nick Hobgood
砗磲,来自海底的“吻”
“砗磲”一名始于汉代,因为其外壳表面凹凸不平的沟槽好似古时车轮留下的印辙,被形象地称为“车渠”。后人又因其石灰质外壳坚如磐石,便加上“石”字偏旁写作“砗磲”。
这样是不是好记多了?绘图:翼狼Elang
“砗磲”是对双壳纲、砗磲科贝类的统称,它们中的多数成员属大型贝类,几乎都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域。看外表,砗磲们大多其貌不扬,但它们在海水中张开双壳时,便会显露出五彩夺目并带有奇幻花纹的外套膜,海蓝、翠绿、金黄、棕红......仿佛来自于海底的、一个个色彩绚丽的吻。
砗磲艳丽的外套膜。图片:cdn.orafarm.com
砗磲通常生活在浅海平坦的珊瑚沙海底或珊瑚礁石中,太平洋地区常见的砗磲包括大砗磲(Tridacna gigas)、长砗磲(T. maxima)、鳞砗磲(T. squamosa)、无鳞砗磲(T. derasa)和番红砗磲(T. crocea)五种。其中番红砗磲体型较小,壳长一般只有15厘米左右;长砗磲的分布范围最广;而大砗磲,则是砗磲家族里体型最大的一种。
长砗磲。图片:messersmith.name.com
世界上最大的双壳贝类
大砗磲俗称巨蚌、库氏砗磲,栖息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在我国曾广泛分布于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周边。作为世界现存最大的双壳贝类,它们的平均壳宽1.2米,重量可达200公斤,是当之无愧的“海中贝王”。
巨大的大砗磲。图片:Đại Kỷ Nguyên
早在1521年,欧洲探险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就在它的航海日志中详细描述了这个神奇的物种。最大的个体记录是1817年在苏门达腊岛西北海岸发现的一只大砗磲,它的壳宽长达137cm,重量超过了230kg,这只巨型的砗磲如今陈列在北爱尔兰的一间博物馆中。
大砗磲外壳。图片:conchking.com
大砗磲有着经典的蚌类身形,双壳厚重,略呈三角形;壳内侧洁白富有光泽,外壳表面质地十分粗糙,生长纹明显,形成众多弯曲重叠的皱褶;最明显的特征是生有五条粗大的覆瓦状放射肋,因此,大砗磲在台湾地区有着“五爪贝”的俗称。形态优美加之身形硕大,使得大砗磲长久以来都被当成一种装饰材料。
也出现在世界名画中。这幅《维纳斯的诞生》深受波提切利同名画作的影响,但维纳斯脚下踩着的不是海扇,而是砗磲。图片: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79)
温柔巨贝和共生藻
砗磲喜欢生长在低潮线附近的珊瑚礁石之间。幼年时,大砗磲会伸出强有力的丝足,将自己牢牢固定在珊瑚礁间或砂质海底;成年后大砗磲丝足孔闭合,因此也不再挪窝。随着身体不断长大,整个壳体会慢慢嵌入珊瑚礁或海底缝隙里,只露出朝上的壳口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潜在珊瑚礁中的大砗磲。图片:photoshelter.com
大砗磲可以依靠海水将浮游生物带入身体里消化吸收;同时,成年砗磲的大部分营养来自体内共生的微小的虫黄藻(Zooxanthellae)。白天,大砗磲会张开贝壳,露出外套膜,外套膜边缘的特殊结构能聚合射入水中的光线,帮助虫黄藻们大量繁殖;大砗磲为虫黄藻提供氨氮化合物和二氧化碳,而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碳类化合物供养大砗磲。巨贝和微小藻类始终保持着这种互惠共生关系。
虫黄藻共生在大砗磲的外套膜上。上图正中是排水孔。图片:David Fleetham / gettyimages
正因为此,大砗磲才能在“贫瘠”的热带珊瑚礁海域成长为体长超过一米的大块头。成年大砗磲以每年5cm的速度生长,它们的寿命很长,可以活上一百年。
Rick Braley博士演示大砗磲的防御反应——对,就是喷水而已。图片:Aquasearch
巨大的身形一度使人们觉得它们十分危险,才有了开头所说的荒诞说明。然而大砗磲并不具有什么攻击性,它们闭合双壳的力量虽然惊人,却只是一种防御行为;而且闭合过程十分缓慢,因为必须先排去海水。更何况,成年大砗磲是无法完全闭合双壳的。
难以左右自己命运的大块头
小型砗磲的贝肉常常被当成一种美味。在日本、法国、东南亚和许多太平洋岛国,小型砗磲活体一直被作为食用贝类。此外,因为外套膜色彩绚丽,各种小型砗磲在黑市的水族市场上人气也颇高。
在黑市上售卖的活体砗磲。图片:beheer.elementa.com
大型砗磲的外壳则被用作装饰材料和工艺品的原料。砗磲壳自古被视为宝物,清朝二品以上官员的朝珠,就是由砗磲壳穿制而成。大砗磲壳不仅易于加工,而且纯白洁净,和珊瑚、珍珠、琥珀一同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在一些佛教经典中被视为“佛家七宝”之一,因此常被制成佛珠手串。砗磲的残壳,经过一定年限地质压力,会发生“玉化”,切割打磨后会成为身价不凡的珠宝。
我国砗磲工艺品的需求极其旺盛,正因如此,大砗磲活体和残壳也就成为了人们贪婪捕捞的目标。大砗磲厚重的外壳让这个物种背负了沉重的命运。
砗磲被制成手串、工艺品。图片:Dong Lei / NPL
因为砗磲贸易的暴利,许多渔民在南海海域大肆捕捞大砗磲,如今我国南海的大砗磲已经所剩无几。由于大砗磲性成熟的周期较长,长期灭绝性的采挖让这个物种岌岌可危。今天,大砗磲被IUCN列入易危级别,所有砗磲科的物种都在CITES目录中,在我国,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即便如此,由于地方经济和文化传承的庇护,大砗磲贸易依旧猖獗。
它们本在海中自在生活。图片:Reinhard Dirscherl / FLPA
因为砗磲的生长特性,捕捞过程常需经挖凿、吹沙等粗暴作业,这使得捕捞砗磲不仅对这个物种本身造成伤害,还会严重损害珊瑚礁生态系统,采挖后的海域常常会变成一片死寂的“白色沙漠”。
受到利益驱使,大量砗磲被捕捞。图片:David Hall / NPL
最后,不妨复习下今年讲过的“最大”的海洋生物——最大的硬骨鱼翻车鲀、最大的软骨鱼鲸鲨、地球上最大的单体动物蓝鲸,还有今天讲的,最大的双壳贝类大砗磲。但愿这些大块头,可以陪伴地球更长岁月。想看哪个物种的故事,向物种日历后台回复物种名字就行。
最大的海洋动物们。图片:PeeJ;汉化:Paradoxian / guokr.com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3年的第321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萨鱼。
喜欢他还可以关注
萨尔茨堡的鱼
id: Sharkfood
你会喜欢的"味觉博物馆"
日历娘の推荐
喜欢砗磲,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不妨翻开收集了100种贝壳的笔记本
精美插画+物种学名
每天让自己了解一种贝
可以180°摊开
书写、复印、拍照都方便
长按上方二维码
看更多细节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有萌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砗磲科 番红砗磲
本文来自果壳网,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物种日历2018》,有更多物种与“文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