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冷,太多植物都没法长了!!四月中旬以后才种地,十月就要割地,连耐寒的萝卜白菜都是十月中旬就要收。水也不够多,菱角什么的还算是在少数地区能找到野生的,藕啊空心菜啊什么的真没有。但是,农作物不够丰富不代表我们真没啥吃的╭(╯^╰)╮。

这两种食物虽然不是东北特产,但是,却很受东北人民喜爱。起码在作者我家里,就常吃。
词典上向来说饸饹(héle)是河南等地的一种面食,永远忘记东北也吃这个(╯‵□′)╯︵┻━┻

以前的饸饹在吃之前还得泡,现在也不用了,水开再下锅就行。煮到差不多全熟,捞出来,一大家的分量得用铝盆装。盆里有汤,不能让饸饹砣了。外屋的大锅里一直有热腾腾的卤子,吃的时候把约莫一人一碗的分量捞出来,下到卤子里冒一会儿,再捞出来分到每个人的碗里,吃完这碗再去冒下一碗。如果是自己的小家,对自己吃多少又有数,当然可以一次冒完。为啥要冒这一下呢?我猜是为了避免把汤搞得黏糊糊的。那为啥要冒一下,不能直接把卤子浇到上面呢?一来入味;二来东北冷啊,刚才捞出来的面条很快就凉了啊,必须得在锅里翻热啊。
为啥我家只吃酸菜卤呢?因为酸菜是我人生真爱吃了一辈子也吃不腻,完全不需要再去尝试新口味。我姨妈家夏天会吃芸豆卤子,据说很鲜,但我没试过。正宗酸菜是不加辣椒的,东北菜中一向少见辣椒,自家厨房里甚至都不会准备的。

加一点蒜酱,就可以呼噜呼噜开始吃了o(* ̄▽ ̄*)ブ!
事实上,在俺们家那,这个就叫“汤子”,或者“汤子条儿”,“酸汤子”的说法实在太文雅太书面了。“酸汤子”的汤并不是酸的,也不是喝汤的,其实也算是一种面条,玉米面的。围脖上搜了一圈,除了我们抚顺的新宾和清原两个县吃这个东西之外,丹东的宽甸和本溪也有。嗯,其实我们三个县这里是很近的。但是个人认为百度百科里说的“这种食物由本溪兴起,蔓延到新宾和丹东”的说法可以滚蛋了。打死也不接受。

大馇子泡在水里,让它充分吸水涨开并微微发酵。记得要每天换水哦,否则会臭的。夏天大概泡三天就可以,冬天要泡个六七天。把泡好的大馇子磨细,然后把液固两相分离(ORZ我在说什么啊),液体废弃不要。我妈妈说,现在是用豆腐包包着,然后把水分压出来;以前是放在缸里,上面垫上布,再把guoji坑(灶坑)里的硝灰(草木灰)撒在上面吸水。等水分洗得差不多了,面团还有点稀有点软,就开始chāi(或者念chuai,揉的意思)面,直到面和成团。这样的面团可以马上做成汤子吃,也可以再放几天。
唔,关键武器是这个,汤子套。环戴在大拇指上,大的那头朝手心,用巧劲让面团从大头进小头出,汤子条就出来了。



本文来自果壳网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