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夏之后,大家遇到的鸟宝宝也多了起来,刷着微博经常会看到,有网友在问“我捡到的是什么鸟?”。除了常见的麻雀、乌鸫[dōng](Turdus merula)和白头鹎[bēi](Pycnonotus sinensi),常被人捡到的还有一类小鸟,个头只有拇指大小、身体绿色、肚皮白色,有着黄色下巴和细细的嘴巴。
这些小家伙长大后,眼睛周围会出现一圈短短的白色绒毛状羽毛,形成明显的白眼圈儿,因而得名“绣眼鸟”。民间俗称“白眼儿”、“粉眼儿”或“白目眶”。老外就没这么文艺,直接叫它们“White-eye”。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绣眼鸟,是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

看我的小眼线!图片:Alan L / Wikimedia Commons

小个头有大优势
暗绿绣眼鸟有许多亲戚,它们都是雀形目绣眼鸟科(Zosteropidae)的成员,按照传统分类法,绣眼鸟科约有近百个物种,分布范围遍及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大部分绣眼鸟都是长着白眼圈的小绿鸟,喜欢集群活动,群体成员之间会不停地互相小声比比(用叫声联系沟通),它们也会和其它小型鸟类组成混合群体,形成在林间快速移动的“鸟浪”。
绣眼鸟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树上,它们在枝叶间捕食小型节肢类动物,啄食成熟的甜软果实,也很喜欢盛开的花朵——绣眼鸟的舌尖呈刷子状,可以有效地舔食花蜜和花粉。

在山茶花上采食花蜜的暗绿绣眼鸟。图片:Alpsdake / Wikimedia Commons
这些零七八碎的食物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非常丰富,而且绣眼鸟体型小(例如暗绿绣眼鸟体长只有10厘米左右,体重不超过15克),少量食物即可吃饱,所以绣眼鸟家族在亚洲南部、非洲和大洋洲非常繁荣,并因为地理隔离,在东南亚和大洋洲的诸多岛屿上分化出了许多不同的种类。
目前人们还在不断发现新种的绣眼鸟,今年4月科学家们就在印尼苏拉威西的瓦卡托比群岛(Wakatobi),发现了两种绣眼鸟——瓦卡托比绣眼鸟(Z. flavissimus) 和旺吉绣眼鸟(Z. sp. nov.)。

绣眼鸟属的一种,灰腹绣眼鸟(Z. palpebrosus)。图片:AshishTripurwar / Wikimedia Commons

采果大盗
绣眼鸟嗜吃甜软的果实,有时也会招人厌烦。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些地区,当地的灰胸绣眼鸟(Z. lateralis)因为身材细小,可以自由进出防护网,偷吃人们种植的无花果和葡萄等水果,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当地居民称之为“Blight-bird”(祸害鸟),嫌弃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小时候,爷爷种在院子里的葡萄就被暗绿绣眼鸟糟蹋了不少,它们会选成熟的葡萄,用尖细的嘴刺破一个小孔吸食果汁,破损的葡萄很容易腐烂,绣眼鸟下次再选一颗新鲜的葡萄开吃……不过,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就可以大大减少绣眼鸟的破坏。后来爷爷用旧报纸做了好多纸袋,把葡萄串套了起来,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啄食柿子的暗绿绣眼鸟。图片:Ida Toshiaki / Nature Production / Minden Pictures
此外,人类把暗绿绣眼鸟引进到夏威夷群岛,它们会帮助入侵植物火杨梅(Morella faya)传播种子。这种树根部的微生物,能够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肥。科学家们担忧火杨梅树增加了土壤的氮含量,会促进其它外来入侵植物的扩张,而暗绿绣眼鸟传播火杨梅种子,会对火杨梅的入侵“助纣为虐”。另外,暗绿绣眼鸟还会和夏威夷本地的濒危鸟类,如镰嘴管舌雀(Vestiaria coccinea)等争夺花蜜和果实等生存资源,夏威夷原生鸟类正在遭受疾病和栖息地丧失的打击,暗绿绣眼鸟的出现,简直是雪上加霜。

火杨梅的果实。图片:Forest and Kim Starr / Wikimedia Commons

给脸盲症一万点伤害
要说到难以辨识的鸟,观鸟人首先会想到柳莺(Phylloscopus spp.)家族,其实绣眼鸟家族也是个难填的大坑。在鸟类图鉴上,除了少数灰色和褐色的绣眼鸟,大多数绣眼鸟都是“千篇一律”的小绿鸟,令人脸盲症发作。
仔细分辨才能发现,它们在一些身体细节上略有差别,比如:眼圈的有无和粗细,腹部灰白色范围的大小,黄绿色羽毛的分布位置,两胁[xié]上有没有红色的羽毛。这还是印在书上,供人研究的图鉴呢。放到现实中来,个头小、活泼好动又喜欢躲在树叶里的绣眼鸟,要想看清它的细节,可是千难万难,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充足的耐心。
好在多数绣眼鸟不太喜欢迁徙,同一个地区分布的种类一般不多,结合分布范围和一些关键特征,还是可以认出它的身份的。分布在我国的绣眼鸟只有三种:暗绿绣眼鸟在华东、华中、西南、华南、东南的大部分地区繁殖,北方的种群冬季南迁越冬;红胁绣眼鸟(Z. erythropleurus)在东北地区繁殖,到云南、东南亚地区越冬,迁徙时经过我国中东部地区;灰腹绣眼鸟(Z. palpebrosus)则是西南地区的留鸟。
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

图片:su neko / Wikimedia Commons
上喙基部偏黄色,颏、喉和尾下覆羽淡黄色,腹部灰白色。
红胁绣眼鸟(Z. erythropleurus)

图片:Jason Thompson / Wikimedia Commons
上喙基部无黄色,两胁分别有一道红褐色羽毛。
灰腹绣眼鸟(Z. palpebrosus)

图片:Lip Kee / Wikimedia Commons
上体的绿色部分偏黄,喉、上胸黄色,下胸和两胁灰色,肚皮中央有一道黄色羽毛。
除了外观特征,三种绣眼鸟的分布区域,也可以帮助你判断在遇到的绣眼鸟是哪一种。如果你在东北看到绣眼鸟,几乎可以确定是红胁绣眼鸟,如果你在云南,三种绣眼鸟都可能出场,必须仔细观察才能下结论。

“鸟中歌星”却是笼中囚徒
有次我和朋友出去撸串,忽然听到绣眼鸟的鸣叫,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当时天色已暗,昼行性的鸟类应该都休息了。我正抬头来回扫描树冠呢,朋友戳了戳我的胳膊说:“嘿,别找了,在那儿呢!”
我扭头一看,给气乐了,烧烤摊旁边的铁丝上挂着两个正方形小竹笼,因为有灯光照明,笼中的两只暗绿绣眼鸟并未入睡,还在上蹿下跳呢。
这就是我最常见到暗绿绣眼鸟的场景。绣眼鸟体型小巧,外观秀气,不怕人且不太挑食,在野生鸟类里是比较容易饲养的一类。尤其是雄性绣眼鸟的鸣叫婉转动听,被列为中国“四大鸣鸟”之一,但它们的歌喉,却给它们召来了无妄之灾。

暗绿绣眼鸟。图片:kuribo / Flickr
“四大鸣鸟”的另外三类是百灵(蒙古百灵,Melanocorypha mongolica)、画眉(Garrulax canorus)和靛[diàn]颏[kē](红点颏,Luscinia calliope,蓝点颏,L. svecica)。要告诉大家的是,虽然饲养这些鸟的人为数不少,但这些鸟都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私人捕捉、买卖和饲养均属违法。
我每次去花鸟市场都能看到许多绣眼鸟待价而沽,常年可见的是暗绿绣眼鸟,红胁绣眼鸟则是在迁徙途中,被集中捕捉。
绣眼鸟属于比较“心大”的鸟,它们即使被从野外捕获关进笼子里,也很少会因为过度紧张或恐惧而绝食。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确实胆大,另一方面是它们新陈代谢快,娇小、无助却能吃,需要不断地吃东西补充能量。鸟贩子为了图省事会把苹果切开放进笼中,让它们啄食果肉,而早年间不太富裕的时候,有些地区的养鸟人会用熟红薯作为绣眼鸟的饲料,所以绣眼鸟还有个俗名叫“地瓜鸟”。

新加坡,饲养灰腹绣眼鸟的养鸟人聚集在一起,各种各样的笼子挂在一起。图片:David Tipling / NPL / Minden Pictures
养鸟人的绣眼鸟笼相当精致,对笼子的用料、形状、雕刻和配件等方面要求非常严格,鸟笼根据不同的设计又分为“北笼”、“南笼”、“川笼”、“广笼”等。现在有些人已不再将绣眼笼当做养鸟的器具,而是作为一种精巧的文玩艺术品来收藏把玩,让野生鸟类免于“牢狱之灾”,我觉得这样更好。

不如林间自在啼
暗绿绣眼鸟很早就被我们的祖先所熟悉,许多古画中都有它们的形象,比如宋徽宗赵佶的《梅花绣眼图》,南宋林椿的《枇杷山鸟图》,明代边景昭的《三友百禽图》。从前人口数量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广阔,种群繁盛,人们捕猎的效率也比较低,人们捕捉一部分野生鸟类饲养,还不至于对野生种群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如今偷猎者利用现代化工具捕猎野鸟,捕猎效率之高,捕捉数量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对鸟类种群的破坏,可以用“灭门”来比喻。

巴厘岛,在市场上贩卖的绣眼鸟属鸟类。图片:Luke Massey / NPL / Minden Pictures
2016年在南京发生过一起偷猎绣眼鸟案,曾一度引起热议。三个人利用捕鸟网等非法狩猎器具,于禁猎期间在禁猎区域内捕捉暗绿绣眼鸟,仅用一个早晨就捉到了252只。其中的主犯孙某,是一名非法捕鸟的惯犯,有“南京鸟王”的绰号。民警抓获了这三名偷猎者,“鸟王”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2个月,罚金1万元。可以说是恶有恶报了。
虽然许多地方有猎捕、饲养野生绣眼鸟的文化传统,但我国的三种绣眼鸟在2000年,就被列入“三有名录”中,私人捕捉、买卖和饲养都属于违法行为。随着我国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相信总有一天,绣眼鸟们被囚于笼中的情景将成为历史,小绿啾们可以在林间树梢自由飞舞,纵情欢唱。

花丛中的暗绿绣眼鸟。图片:Alnus / Wikimedia Commons
南方的鸟儿们
白头鹎:“北漂”愁白头
红耳鹎:自带小腮红
鹊鸲:唱得再好听也是屎坑鸟
八哥:我才不要学外语!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