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Elwyn Brooks White)有句著名的话:“分析幽默就像解剖青蛙,对这种行为,很少人会感兴趣,而青蛙还是会因此而死掉。”如果这句话能够应验,那么在美国圣安东尼奥应该已经发生了一场两栖物种的大灭绝。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于今年一月份聚集在这里,召开由心灵科学基金会(Mind Science Foundation)举办的第一届喜剧研讨会。
专家们的目的不在于讲笑话,而是准确评估和分析什么是笑话,笑话如何作用于人们,所谓的“搞笑”到底是什么。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将分别从神经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进行深入地探讨。借用一位来自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神经科学研究生的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众多有经验的“幽默”研究者聚在了一起。
来自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罗德·马丁(Rod Martin)教授谈到了“幽默”研究的现状, 有关资料的稀缺令他感慨不已。与此同时,马丁指出如今的研究者正在使用不完善的相关术语来描述情感的状态和幽默引发的问题。规范化“幽默”研究术语的任务亟不可待,这将有助于相关研究得到重视。
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的赫尔穆特·卡尔·莱克纳(Helmut Karl Lackner)研究了幽默、压力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莱克纳通过跟踪研究对象的呼吸循环和心率,发现社会焦虑会使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变得相对乏味。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尼娜·斯坦迈格(Nina Strohminger)则描述了她如何让被试处于难闻气味中。她在现场推荐了一种在新奇用品店买到的屁味喷雾剂,并指出“屁让一切更有趣”。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市场营销和心理学教授彼得·麦格劳(Peter McGraw),谈及了这次会议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让事情变得更有趣?麦格劳认为这和“搔痒发笑”的机制类似。人们大多数不喜欢被别人搔痒,而当人们边说“不喜欢”边把别人的手拿开时,脸上也会闪着傻傻的微笑,这算是愉快的反抗,一个多么复杂而迷人的现象。但是当搔痒者由朋友换成自己或者陌生人时,这样的发痒将变得不再有趣,因为它们不再是一种非自愿的愉快的生理反应,这也表明幽默其实是相对的。
麦格劳则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幽默大统一场理论——良性冲突理论(Benign Violation Theory),并坚持认为借此可以解释任何一个想象型的幽默函数。由此不仅可以确定哪些事情好笑,还能分析为什么有些事情不好笑。与此同时,这个理论还能解释一些紧张的笑声,涉及种族歧视或性别歧视的笑话,以及厕所幽默。
刊物: | 《连线》5月刊 |
---|---|
导读者: | 理论兄 |
原文: | 请看这里 |
图片来源: | Andrew Hetherington |
(果壳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