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奥运入场式:这些国家名字都是什么鬼?

奥运会又来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又要花一个小时围观整届奥运最无聊的一个项目:运动员入场——

——谁说的。入场式好玩的地方多着呢,前提是你得会看。

按照惯例,奥运代表队的入场顺序里希腊代表队总是第一个,主办国的代表队总是最后一个,而剩下的国家通常是按照举办国母语里的国名顺序——也就是葡萄牙语次序。这里面,其实埋了很多槽点。

希腊:它最广为流传的名字,其实是拉丁名字

希腊在葡萄牙语里倒是和英语没太大区别:一个Grécia,一个Greece,反正都是来源于拉丁语的Graecia,即“希腊人的土地”。而拉丁语的Graeci则是古代罗马人对希腊人的称呼,反过头来还是来自于希腊语的Γραικός/Graikós,词源不详,有学者认为来源于波奥提亚的海滨城市Γραῖα/Graĩa,那里被认为是罗马人的先民穿越爱奥尼亚海第一次遇到希腊人的地方。

但是,希腊人自己却不会这样称呼自己,他们称呼自己的国家叫做Ελλάδα/Elláda,来自于书面希腊语Ἑλλάς/Hellás(现代希腊语读作Ellás),很有可能来源于希腊最古老的圣地多多纳附近居民的名称Ἑλλοί/Helloí。

这一点上中国就显得独树一帜了:“希腊”这个中文译名,不是像英语之类的跟着拉丁名字走,而是跟着希腊人自己的叫法来的,而且很有可能是通过粤语(读作hei1 laap6)进入汉语的。

德国:“阿了慢你呀”是什么鬼?

按照传统,最先入场的那几个国家都是老朋友:阿富汗啦,阿尔巴尼亚啦,阿尔及利亚啦,阿根廷啦等等……但是这一次在巴西,可要见识一个全新的名字了:“阿了慢你呀”(Alemanha)。

这是哪儿冒出来的?

定睛一看国旗,等等,这不是德国吗。

德国的葡萄牙语名称和它的英文、中文都毫无相似之处。事实上,德国在各种语言里的名字都乱得一塌糊涂——要怪只能怪它的历史太复杂了,

日耳曼人历史悠久,部族繁多,各有各的名号,又长期没有得到统一,因此其他各种语言往往会借用不同的部族名称来代指整个日耳曼民族,并慢慢演化成德国的名称。语言学家按照词源把这些名称归纳出了整整六个类别:

第一类,来源于本族自称。

德语中,“德国”被称为Deutschland,意为“德意志人的土地”,其他日耳曼语族语言对德国的称呼大都与之同源,包括荷兰语中的Duitsland、丹麦语中的Tyskland、古英语中的Þēodiscland、意第绪语中的דײַטשלאַנד/Daytshland等等。它们都来源于古高地德语的diutisk“大众的,通俗的”,是原始日耳曼语*þeudō“人”一词的形容词形式*þiudiskaz “人民的,大众的”。

换句话说,这名字完全直译的话就是“人之地”——这种命名思路倒是和我们自称为“中央之国”异曲同工。

汉语中,“德国”的“德”字就是“德意志”的简称,也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来源于部落名称“日耳曼”。

英语的Germany,意大利语的Germania、俄语的Германия/Germaniya等,都来源于拉丁语Germānus,最早就是凯撒在《高卢战记》中用来描述那些来自于莱茵河东岸而不同于高卢人部落的的四个贝尔盖人部落。它真正的词源已经难以考证,很多学者相信它来源于某种凯尔特语。有意思的是,虽然意大利语中德国一词Germania属于这第二类,但用来表示德国人的Tedesco却属于第一类。

另外,对于日耳曼人来说“日耳曼”这个词其实是个外来语,他们自己也从来不会用这个词来自称。

第三类,来源于部落名称“阿勒曼尼”。

终于重新说到葡萄牙语了,葡萄牙语的Alemanha,和西班牙语的Alemania、法语的Allemagne等等众多西欧语言中的德国一词同源,都来自于拉丁语Alemānnī,是罗马人对上莱茵一带的日耳曼部落联盟的称呼,即阿勒曼尼。而这个词又来源于原始日耳曼语的*Alamanniz,对于其本身的意思,学者们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指“所有的人”(all+men);另一种认为是指“外族人”(else+men)。不过这次名称也是外族对这个部落联盟的称呼,他们自己的自称是Suebi,“苏维汇人”。至今这个地区的高地德语方言还被称为Swabian,即“施瓦本德语”。

第四类,来源于部落名称“萨克森”。

在芬兰语支诸语言中,德国的名称来自于Saxon“萨克森”这个日耳曼部落名,包括芬兰语的Saksa、爱沙尼亚语的Saksamaa以及利沃尼亚语的Saksāmō等等。“萨克森”一词本身又来自于原始日耳曼语的*sakhsan,一说本意是指seax,一种单刃剑;另一说本意是指axe“斧头”,也用来代指易北河和威悉河之间被河谷交汇划分出的区域,那里被罗马人视为“真·日耳曼人”的发祥地。总之萨克森人总给人一种勇武好战的感觉。不过萨克森这个词在不少凯尔特语言中却被用来代指英国,比如苏格兰盖尔语中的Sassenach和布列塔尼亚语中的Saoz等等。

第五类,来源于斯拉夫语

东欧很多语言中对德国的称呼“Nemets”都来源于原始斯拉夫语的němьcь,“外族人”,字面的意思是“哑巴”或者“不会说话的人”,即“不会像本族人那样说话的人”。最早斯拉夫民族用这个词来称呼一切外族,慢慢就变成日耳曼人的专指。例如白俄罗斯语的Нямеччына/Nyamyecchyna、波兰语的Niemcy、捷克语的Německo、塞尔威亚语的Немачка/Nemačka、匈牙利语的Németország等等。俄语中虽然对国家的称呼Германия/Germaniya属于第一类,其形容词却是属于这一类的немецкий/nemetskiy。而阿拉伯语通过奥斯曼土耳其语借用了这个词作النمسا/an-Nimsā,不过意思却是奥地利,因为奥地利帝国是当年最大的德语国家。

第六类,来源于波罗的语族语言。

波罗地语族诸语言对德国的称呼明显具有相同的词源,比如立陶宛语的Vokietija,拉脱维亚语的Vācija,等等。不过关于其词源的具体意义目前还没有定论。

除此之外,在有些语言中,德国这个词还有其他有意思的来源,比如在卢旺达语中,Ubudage“德国”这个词的词源是Guten Tag,就是德语的问候语“你好/日安”。

荷兰:国名这么好玩,怎么能缺了我们

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应该就是Países Baixos了——这是荷兰。荷兰的国名在各种语言中虽然没有德国那么多不同的花样,但是也依然不太容易分辨清楚。比如光在英语中就有三个词似乎都可以表示荷兰:Netherlands,Holland和Dutch……

Netherlands其实是荷兰最准确的称呼,也是用于外交等正式场合的正确的称呼,在中文里荷兰的正式名称也可以叫作“尼德兰王国”。Netherlands的字面意思是“低地”(nether+land),得名于荷兰全境低于海平面的平均海拔,和荷兰语的Nederland、德语的Niederlande、瑞典语中的Nederländerna等等都是同源词。

而Holland来自于古荷兰语的holt lant,意思是“林地”,原本指的只是荷兰的一个地区,即现在的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历史上这里一直是荷兰最繁荣的地区,因此在其他很多语言中,这个地区的名称“荷兰”也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名字,汉语中的荷兰也正是由此音译而来。

Dutch一词来自于中古低地德语的dütsch,和Deutsch“德意志”同源,是低地日耳曼人的自称,但是在现代英语中只能用来表示荷兰人或者荷兰语,而不能用来指代荷兰这个国家。

把这三个名称理清楚后,我们再来看看荷兰在其他西欧语言,尤其是罗曼语族语言中的名字。在葡萄牙语中,荷兰叫做Países Baixos,看起来差别很大,实际上就是Netherlands“低地”这个词的字面翻译,país“国家”来自于拉丁语pāgus“国家”,baixo“低的”来自于拉丁语bassus“低的,矮的”,而且还都加了复数(德语的Niederlande“尼德兰”也是复数形式)。与之类似的还有法语的les Pays-Bas、意大利语的Paesi Bassi、西班牙语的Países Bajos等等,都具有相同的词源。对了,在葡萄牙语中,不大写的países baixos“低地”还可以含蓄地表达“私处”这个意思……

巴西:红木和葡萄的遗产

本届主办国巴西的国名是Brasil(注意在葡语里是s,英语才是z)。这名字来自于葡萄牙语中的brasa“余烬”加上形容词词尾-il,意思是“像余烬一样(红)的”。指的其实是巴西本地产一种乔木“巴西红木”(Caesalpinia echinata),曾作为一种著名的高档木材和染料被葡萄牙人大量采伐运往欧洲,以至于船员和商人们常常用Terra do Brasil“红木之地”来称呼产地,而不是葡萄牙人原本官方定下的名字Terra da Santa Cruz“圣十字之地”。久而久之,Brasil也就成为了巴西的国名。(不过因为被大量砍伐,曾经大量分布的巴西红木目前已经在巴西的绝大部分地区绝迹,被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

各大前殖民地里,巴西和前宗主国葡萄牙的关系很是不同寻常,以至于1807年为躲开拿破仑大军,葡萄牙王室干脆拖家带口连首都一起搬到了里约热内卢,接下来十三年里殖民地变成了本土,本土反而成了殖民地……葡萄牙的名字Portugal的本源是拉丁语的Portus Cale,“加里人的港口”。加里人是古代凯尔特人的一个分支,也是现代西班牙加利西亚地区名字的来源。不过在中世纪时Portus Cale就被以讹传讹地写成了Portugallia,以至于很多人会误以为它的本意是“高卢人的港口”(Gallia就是高卢地区的意思,高卢本身也是凯尔特人的一个分支)。中文名“葡萄牙”就是Portugal音译(很有可能是通过闽南语Phû-tô-gâ)。早期的音译有很多版本,但最终葡萄牙三个字被人们选定并传播开来,有可能是因为传教士们在圣体礼中使用葡萄酒而让人们把葡萄与葡萄牙联系在了一起……

现行的葡萄牙文字母表和英文字母表一致,大多数国名和我们熟悉的英文名很接近。不过由于K、W、Y这几个字母仅出现在外语借词中,有些国名的拼写为了符合葡萄牙文的正字规则也会有些不同,比如Kazakhstan变成了Cazaquistão,Kenya变成了Quênia,Qatar变成了Catar,等等。这种变化有可能会使某些国家的入场顺序与按照英文排序相比发生很大变化,比如卡塔尔就从140多位变成了第39位。不过,Korea在葡萄牙语中虽然写作Coreia,但是因为要区分韩国和朝鲜,两国分别叫做República da Coreia和República Popular Democrática da Coreia,所以这个变化对他们的入场顺序并无影响。

另外由于按照葡萄牙语的习惯,形容词一般置于被修饰的名词后面,这也常常会影响到入场顺序,比如Saudi Arabia“沙特阿拉伯”变成了Arábia Saudita,Chinese Taipei“中华台北”变成了Taipé Chinês,特别是American Samoa“美属萨摩亚”变成了Samoa Americana,从第5位一下变成了165位。

西班牙与俄罗斯:就是不能少了这个音

还有一批位置不对的国家,是集中从S搬到了E。比如,Spain“西班牙”变成了Espanha,Slovakia“斯洛伐克”变成了Eslováquia,Slovenia“斯洛文尼亚”变成了Eslovênia,等等。这就是葡萄牙语自己的另一个习惯——增音(Epenthesis):当词首的/s/后面还是辅音时,词首就要增加一个元音/e/。

西班牙这个词,来自拉丁语Hispānia,本身很可能来源于布匿语的i-shaphan“蹄兔海岸”或者“蹄兔岛”,因为从北非来到西班牙的腓尼基商人们把当地的野兔误认成了蹄兔。而到晚期拉丁语时期,Hispānia这个词在口语中就已经丢了词首的非重读音节变成Spania。在通俗拉丁语的各种方言开始向现代罗曼语族诸语的转变之后,部分语言就出现了增音规则,例如拉丁语的spīritus“呼吸”,变成了西班牙语的espíritu,法语的esprit和葡萄牙语的espírito。

增音成为了西罗曼语支语言历史音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有些语言学家们相信这是受到曾在当地使用的某些古代凯尔特语言的语音特点影响,使得以/s/开头的复辅音不允许出现在词首,所以采用增音的方法使其符合语音规则。所以,Spain变成Espanha,Slovakia变成Eslováquia,也都是这个原因了。如果仔细看过国名列表的话还会发现,对应United States“美国”的Estados Unidos里,Estado一词也发生了增音。

相比而言,其他的罗曼语族语言就没有经历这样的语音变化,比如上面提到的spīritus在意大利语中是spirito,在罗马尼亚语中是spirit,都没有出现增音的现象。

增音虽然看着陌生,但其实我们中文里经常提到的一个国名恰恰就是增音的产物。这个国名,就是俄罗斯。

葡萄牙语的Rússia和英语的Russia,以及俄语本身的Россия/Rossiya都来源于拜占庭希腊语Ῥωσία/Rhōsía,其又源自古东斯拉夫语的Русь/Rusĭ“罗斯”,而这个词本身很有可能是芬兰人对瑞典人的称呼Ruotsi,进一步又来源于古诺尔斯语语的roðr“船桨”。

而汉语的音译之所以会在“罗斯”前面加一个“俄”字,其实是因为“俄罗斯”这个词并不是直接从俄语进入汉语的,而是通过蒙古语。按照蒙古语的语音规则,/r/这个音是不允许出现在词首的,于是在音译的时候依据元音和谐的要求(蒙古语的另一条语音规则)在/r/前增加了一个/o/,变成了Oros,于是,汉语也就自然音译成了“俄罗斯”了。

与众不同的斯坦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国家里的各种“斯坦”们。本届奥运会共有七个“斯坦”参加比赛:Cazaquistão/哈萨克斯坦、Quirguistão/吉尔吉斯斯坦、Tadjiquistão/塔吉克斯坦、Uzbequistão/乌兹别克斯坦、Turcomenistão/土库曼斯坦、Paquistão/巴基斯坦和Palestina/巴勒斯坦(其实阿富汗的原文叫做Afeganistão“阿富汗斯坦”,但不是通用的汉语译法,就不在这并列了)。但是从葡萄牙文的名字上我们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斯坦”,那就是巴勒斯坦。

从词源上来说,前面六个国家名称里的“斯坦”都来自于波斯语的ستان/-estān,意思是“地方”,哈萨克斯坦就是“哈萨克人的地方”,巴基斯坦就是“纯净的地方”(پاك/pāk是波斯语“纯净的”),等等;而巴勒斯坦里的“斯坦”却是词干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alestina,阿拉伯语作فلسطين‎‎/Filasṭīn,借自古希腊语的Παλαιστίνη/Palaistínē,“非利士人的土地”,源于希伯来语的表示同样意思的פְּלֶשֶׁת/p'léshet一词,其词根是פ־ל־ש/p-l-š,意思与“迁徙”和“侵略”相关。顺便说一句,爱因斯坦里的“斯坦”和上面说的这些又不一样了,是德语Stein“石头”的意思。

题图来源:www.zastavki.com

(编辑:Ent)

The End

发布于2016-08-06,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