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蛋壳陶到底有多薄?

陶器,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很多人甚至尝试过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陶罐或者陶杯——如今很多手工坊里都有陶艺机,即使是新手也能借着机器的旋转,用手把泥胚拉薄拉长,做出各种造型。

不过,虽然能快速上手,但是想要做出一个形态优美且陶胎(也就是陶器的壁)均匀的作品却并不容易,一般来说,想要把陶胎做得越薄,所需要的陶艺技术也就越高

电影《人鬼情未了》中的女主就是一个陶艺师。

那么,如果不考虑机械加工,只谈手工出品,一件陶器的陶胎到底能薄到什么程度呢?

上个世纪30年代,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漆黑如镜的陶器,但是由于出土的陶器并不完整,人们当时对于这种陶器的具体造型并不了解。直到后来潍坊姚官庄遗址的发掘,复原出了完整的陶器,这才为研究者认识这种特殊的器物提供了更为具体详实的资料。在之后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山东地区的诸多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有这种器类的出土,这种陶器成为了典型龙山文化一种独具代表性的器物。

这种陶器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蛋壳[1],被称作“蛋壳陶”。有的书中形容它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是“四千年前地球文明的最佳制作”[2]

没错,薄如蛋壳!

只有这么薄!供图:孤雨竹

山东胶县三里河文化遗址中编号为M2116的墓葬中出土的一只蛋壳陶高柄杯,高20厘米,重不足40克,厚仅为0.3毫米[3],它的最薄处在口沿部位,厚度仅为0.2-0.3毫米,柄部稍厚些也不超过1毫米。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情况下,蛋壳陶杯绝对是高科技产品了。

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曾这样评价这类陶器:

“可与中国制陶技术所造出的最美好的产品相颉颃,而形式的轻巧,精雅、清纯之处也只有宋代最优良的瓷器可以与其媲美。”

而我个人认为,蛋壳陶”制作技术,可以和良渚的治玉工艺一起,并列史前中国最伟大的两项技术成就

完整的蛋壳陶器具主要发现在规模较大的墓葬中,而且形状只有蛋壳黑陶高柄杯这一种。绝大多数墓葬中只随葬一件蛋壳陶高柄杯,唯有在山东临朐县西朱封村的三座龙山文化大墓中发现了不止一件蛋壳陶高柄杯随葬品。由这些线索推断,能够使用这种器物随葬的人,所拥有的财富或社会地位一般是比较高的;而像西朱封大墓墓主那样地位高的人,应该是处在金字塔顶端的统治者或王一级的人物。

同时,由于只在墓葬中发现过完整的蛋壳陶器,而在其它遗迹单位(比如住房的遗迹)中发现的蛋壳陶多为碎片,我们也有理由推测这种器具可能不是一般的实用器具,而是专门为墓主随葬准备的特殊用品。

从蛋壳陶器的形态上看,其特征是从敞口,弧腹向盘状口发展,柄部由粗向细发展,口径和底径的比越来越大。经实测发现,陶器的重心也是不稳固的,加之器壁很薄,稍不注意,很容易破损。再结合出土背景,显然不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器物。

总体上看,这种陶器集中发现于临沂、潍坊、淄博、日照、青岛这几个地区,其它地市较少。与山东相邻的豫北、豫东、皖北也有极少量发现,无完整陶器。

我在整理河南濮阳马庄遗址的资料时曾发现了其中的蛋壳陶片。这个遗址所在区域与山东地区毗邻,发现典型的山东龙山文化遗物实属正常,不过依然是没有完整器具,只是很少的碎片。

我手中握的是真·鸡蛋壳,黑色的薄片就是蛋壳陶了。供图:孤雨竹

实际的鸡蛋壳比较起来,蛋壳陶还是略厚的,大致相当于两到三个鸡蛋壳的厚度(我选的是白皮蛋壳,红皮蛋壳可能比白皮蛋壳要厚些;如果选红皮蛋壳的话,相当于两个蛋壳厚度差不多)。

这片蛋壳陶的厚度在1毫米左右。如果以1毫米厚度为界区分蛋壳陶和薄胎陶,这两片是真正意义上的蛋壳陶。供图:孤雨竹

我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曾试图把这些陶片拼对起来。经过数小时的努力工作,最后仅能拼对出相对较大的几片。这些碎片中最小的那些,用手根本就拿不起来,眼睛也只能勉强看清楚。

因为碎片很小,很薄,很轻,拿在手里几乎没有感觉,即使能够对上茬口,也很难粘到一起,有几次胶水都把手和陶片粘到一起了,自己也没感觉。

所以,要想把一件破碎的蛋壳陶器修复起来,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精湛的修复技术。不然只能望河兴叹了。

实在拼不起来了,只能摆个图了。供图:孤雨竹

如此精美绝伦的蛋壳陶,实在很难想象它们是怎么被做出来的。面对这些黑色的精灵,我们也只能对四千多年前的古人膜拜了。科技不断进步,智能化信息化也逐渐的普及,但是人们的手工能力却似乎在倒退。在我们对前人时,也应该多一份谦逊的心态,不要总觉得比我们万事都比祖先厉害吧。

对于蛋壳陶的了解,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诸多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技术信息以及社会流通网络等信息,还有待通过多种手段,多学科合作地去解读。(编辑:婉珺)

参考文献:

  1. 杜在忠:《试论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考古》1982年第2期。
  2. 钱欢青:《考古济南—探寻一座城的文明坐标》,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

The End

发布于2017-11-1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