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明明知晓正确答案,为什么我们还是不善于察觉错误信息?

(Paradoxian/译,vicko238、Ent/校)

请回答以下两个小问题:

1. 在创世之初,亚当和夏娃住在哪里?
2. 摩西把动物们带上方舟时,每种动物带了几只?

你的回答是“伊甸园”和“两只”吗?大多数人都这么回答,尽管他们其实都知道传说中造方舟的是诺亚而不是摩西。

我们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摩西幻觉(Moses Illusion)。人们非常不善于发现周围世界里的事实错误,而这不过是其中一例。就算知道正确信息,人们也经常注意不到错误,甚至会在其他情境里沿用这些错误信息。

油画《诺亚方舟》,Edward Hicks完成于1846年。每种动物有两只。图片来源: Wikipedia Commons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天生不善于核对事实。要想让我们把新信息拿来和已知信息相对比,非常困难。在这网络谣言漫天的时代,我们对新闻、社交媒体和公众信息的消化和处理都深受这一天性的影响。

明知是错的,但你却注意不到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关于摩西幻觉的研究就一直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提出的问题各异,但它们关键的发现在于,人们尽管知道正确信息,还是会忽略题目的错误,继续答题。

在最初设置“摩西方舟”陷阱的那项研究里,80%的被试都没注意到题目里有错,但随后都能正确回答“谁把动物们带上了方舟”。就算他们被提前预告了题目可能出错,而且还见过题目出错的例子,这样的情况依然会发生。

摩西幻觉展现了心理学家所谓的“知识忽视 ”(knowledge neglect):人们具备相关知识,但该用的时候没用上。

我和同事们研究知识忽视的方法之一是让人们阅读一些虚构故事,故事里有些信息和真实世界相符,有些则不然。比方说,其中一个讲了主人公暑假在天文馆打工的故事。故事中既含有正确信息,比如:“呵呵,我得穿上某件又大又旧的宇航服。不知道我是不是得扮演什么人——也许他们想让我扮演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第一个登月的人?”还有一些错误的信息:“我得先把一些常规天文知识介绍一遍,从太阳系讲起,讲土星是最大的行星之类的。”

过了一会儿,我们让被试做了一组知识小测验,其中有无关问题(“哪种宝石是红色的?”),也有和故事相关的问题(“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是哪颗?”)。我们在被试的回答里发现,阅读正确信息会带来相当可靠的正面效果:更多人能答出来第一个登月的人是谁。我们还发现了小故事里的不实信息带来的负面效果:被试更有可能答不出来木星才是最大的行星,而且更有可能回答土星。

甚至在所读的不实信息与自己已知的事实完全相悖时,人们还是会受到这些错误信息的负面影响。在一项研究中,我和同事们提前两周给被试们做了知识小测验,这样我们就知道每个人在阅读故事前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结果被试们依旧接纳了故事里的错误信息。实际上,不论这些不实信息与他们先前的知识相悖与否,他们都同样可能“学到”这些信息。

发现错误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吗?

既然人们常常无视阅读到的错误,而且会在之后的情境中运用这些错误的知识,有没有方法来预防自己被误导呢?

学习更多更专业的知识也许有帮助,但这并不能根治我们的轻信。就算是生物学研究生也会试图回答出错了的题目,比如“水分子里有两个氦原子,几个氧原子?”——尽管他们确实比历史系研究生更有可能察觉到异样。(历史系研究生也更容易察觉历史相关的问题里的猫腻。)

我和同事们尝试了许多方法来减少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依赖,但鲜有成功,其中有些甚至帮了倒忙。起初,我们觉得被试如果有更多时间来处理所读信息,大概会更容易发现其中的错误。于是,我们把故事制成有声书,然后把播放速度放慢。然而,被试并没有用这些多余的时间来察觉并避开错误,而是在之后的知识测验里更加容易运用这些错误信息了。

接下来,我们尝试着在文中把关键信息标红。我们让读者们多加关注这些红字,希望他们能借此注意到其中的错误并规避其影响。然而,他们在多加留心错误信息后反而更加可能在测试中运用错误知识了。

标出问题后,人们反而更容易受错误信息影响。图片来源:pixabay

一个确实有帮助的方法是让被试扮演专业纠错员。当收到指示要校对故事并标记出不实信息时,他们更不容易对错误信息走心。同理,当被试需要逐句判断信息是否靠谱时,他们也更不容易被误导。

需要指出的是,就算是这些“专业纠错”的读者也漏掉了许多错误,并依旧从故事中“学到”了不实信息。例如,在逐句排雷的任务中,被试找出了约30%的错误,然而基于先前的知识测验,他们本应有能力找出至少70%的问题。所以,在阅读时多长点心确实有帮助,但读者依旧会有疏漏,并在之后的测试里答出错误信息。

 心理机制让人忽视谬误

为何人类如此不善于留意错误和不实信息呢?心理学家认为,至少有两种心理机制参与其中。

首先,人们一般倾向于相信事情是真的。毕竟,我们所见所闻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真的。事实上有证据表明,我们一开始会先默认所有论述都是真的,之后再花额外的认识努力,在心中把假信息标记出来。

其次,只要某条信息和真相足够接近,人们就愿意接受它。自然语言常常带有许多口误、停顿和重复。(“她穿了条蓝色—啊不,是黑色,黑色的裙子。”)有人认为,人们为了保持交流的连贯性,只要信息“还行”,就会得过且过。

也就是说,如果信息中的错误显然易见,人们还是不会上当的。比如,人们就不会回答“尼克松往方舟上带动物的时候每种带了几只”。同理,就算虚构的故事里提到冥王星是最大的行星,人们读完故事后也不会相信这点。

探测并改正错误信息是相当困难的,它需要我们努力克服自己大脑处理信息的习惯,而只靠批判性思维并不足以根治这些习惯。我们的这些心理特性让我们轻易相信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和公众宣传,而就排查公众观点中的不实信息而言,专业纠错人员的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在我们阅读或听闻错误信息,并本能地将其整合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前,这些考据党是我们消除、改正错误的最大希望之一。 (编辑:vicko238)

题图来源:pixabay

The End

发布于2018-05-04,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