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就点赞,喜欢得不得了就转发朋友圈吧~
护肤品如果叠加搭配得好,皮肤从产品里榨出来的效果必然猛增。含某某成分的护肤品该如何跟某某药物或者护肤品搭配? 确实,一件护肤品里有许多的成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化学背景,也没兴趣去看一堆文献。
其实,护肤品的叠加和搭配并不是只有达人才做到的事,一般人根本不需要了解护肤品和药品叠加背后的机理来搭配出最完美的护肤组合。与其纠结成分的匹配, 我们更应该把叠加搭配的模式专注于护肤品的其他方面上。
我分析出了几个在叠加上该注意的原则,虽然这些原则都很重要,但是我觉得顺序越靠前面的越值得去实行。
有痘痘困扰的同学可能知道,最常见的一个成分搭配禁忌是过氧化苯甲酰 + 维甲酸类药物 (除了阿达帕林),前者是氧化剂,后者容易被氧化。传说“两个成分加在一起会互相抵消效果,导致两个药都无用。”不过有研究表明,叠加使用后,过氧化苯甲酰相对稳定,维甲酸有一小部分失效,叠加的好处足以抵消失效的坏处。
许多牌子的过氧化苯甲酰已经含有抗氧化成分,例如倩碧的Acne Solutions Clearing Moisturizer(净颜清爽保湿乳液),理论上是已经通过稳定性测试的。
不过在看效果前,我们必须要看叠加的边际效应。过氧化苯甲酰和维甲酸药物分开用都有许多人耐受不了,所以搭在一起对皮肤造的刺激力是许多人不能承受的(换言之,容易烂脸)。
维甲酸可以和跟其他略为温和的药物或者护肤品成分搭配,例如5%烟酰胺、壬二酸或者高浓度维C精华。我本人有用过这样的组合,也用过含抗氧化和美白成分的过氧化苯甲酰,效果都很好。所以过氧化苯甲酰和维甲酸的搭配自然而然就显得多余了。
护肤品搭配看的主要是边际效应和性价比。大多数情况下,两个有效成分的效用都会比单用一个要好。如果实在担心,可以先叠加到一半脸,观察下皮肤状况。只要护肤品叠加后没有太强的刺激性,成分的搭配就算成功。
质地水的护肤品最好用于护肤步骤靠前的位置,这其中有科学道理在。我是一个化妆水使用支持者,因为提高皮肤组织的含水量,油溶或者水溶性成分才都能更好地渗透皮肤。
化妆水里还有许多溶剂有加强渗透的效果,我喜欢在化妆水还没完全蒸发前就上精华,一是可以稍微让皮肤保水,二是还能增加点成分的渗透。
许多面霜精华都含有硅、凡士林等闭塞成分,以达到保湿的目的。 把含这些成分的产品放在护肤的最后一步也有可能加强前面护肤品中有效成分渗透。虽然很多成膜剂和闭塞成分都有多孔性,但是如果用在前面,还是会减少成分对皮肤的渗透。
这就是为什么皮肤科医生会推荐一些药物不耐受的痤疮患者先用面霜再用药:皮肤接触的药物减少,刺激会减少,可是药效也会减少。
维甲酸、果酸、水杨酸等能调节角质的产品最好放在前面。这样做无非还是围绕着加强成分渗透这个思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原则只能应用到质地略为清爽的产品上,这个清爽的上限是胶状质地,比胶状再厚重的就不可以了——毕竟我们不可能用了一个厚重的果酸面霜再回来用护肤水吧?
我现在晚上有用处方药物他扎罗汀胶来控制痤疮,同时也有用质地很水的滴管维C精华。如同所有维甲酸一样,他扎罗汀具有调节角质的效果,能让后面上来的有效成分效果更给力。
胶状/啫喱/凝胶(gel)质地
如果我用的不是胶质, 而是同系列产品中为偏敏感皮干皮设计的乳霜版本(产品质地乳白不透明,含矿物油等闭塞成分),那我肯定就会先用水质的维C精华了。在质地相近时,先用调理角质的产品,可是当质地差别大时还是先用水质的护肤品吧!
了解成分的基本功能后,判断什么成分如何搭配则会变得更轻松。其实这项我们大家都有在不知觉的做着:比如因为防水防晒含有许多硅和其衍生物来在皮肤上形成一片防水膜,理所当然的被放到了护肤的最后一步。了解硅、矿物油和凡士林这些成分有比较强的闭塞性,了解护肤品常用的溶剂,了解成分的大致亲脂性和水溶性等等,这之后才能使护肤品叠加搭配做的更完美,最大化护肤品的边际效应。
怎么了解?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继续关注活儿姐啦~
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成为美人,但哪条路都没那么简单!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
如需合作,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