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别把“月子酒”不当酒!新妈妈们请警惕这些陷阱

关于孕产妇是否可以饮酒,相信不论在哪个国家,几乎每一位妈妈都认同:孕期和哺乳期应该避免饮酒。所以,我起初并没有打算写这个长文,因为大家都已经一致认同了,就没有科普的意义了。


不过,最近有个朋友问及,产妇食用以酒入菜的传统“月子菜式”或者直接饮用煮沸过后的“月子酒”是否科学和安全,比如有广东的客家娘酒,江浙的月子水等等。这个问题倒是提醒了我,身为南方人,这样的习俗我应该还算比较熟悉,其实还是非常有必要一起聊一聊这个话题的。因此,这篇长文,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分享一下关于哺乳期妈妈酒精摄入的相关参考信息,以及对“月子酒”饮食风俗的解读。




首先声明,这是一个科普长文,不针对某个品牌或者某个商家,唯一的目的就是给广大的孕产妈妈提供一个科学的、可靠的背景参考资料。


1
摄入酒精会发生什么

一般来讲,酒类或者食物中的酒精,在摄入后30-90分钟在血液和乳汁中达到高峰。乳汁中的酒精度和哺乳期妈妈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一致。血液和乳汁中的酒精度,摄入酒类或者食物的酒精度以及总量相关,同时也与饮(食)用者的体重和摄入速度相关。



这就不叫酒啦?


乳汁中出现的酒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通常来讲,人体需要2-3小时时间,清除355毫升5度的啤酒,150毫升11度的红葡萄酒或者白葡萄酒,45毫升40度的烈酒。值得注意的是,人体清除乳汁内酒精的速度,并不会因为泵奶次数增加而加快;并且,宝宝一旦通过乳汁摄入了酒精,那么他/她需要花成年人两倍的时间才能清除。


因此,为了避免让新生婴儿或者幼儿通过乳汁摄入酒精,澳洲对于哺乳期妈妈摄入酒精的建议为:哺乳期妈妈尽量避免饮酒或者进食含有酒精的食物。如果在偶尔的特殊情况下,无法避免小量饮酒,那么哺乳期妈妈应确保在哺乳之后再食(饮)用,或者在食(饮)用后3-4个小时之内避免哺乳。如果哺乳期妈妈大量饮酒长期饮酒,则对宝宝有健康危害,不建议继续母乳喂养。



想冲这些商家翻白眼。


在澳洲,含10克酒精的酒的总量定义为一个标准量(不论酒的酒精度和种类,折算之后酒精10克,便是一个标准量)。比如,375毫升的3.5度啤酒,100毫升13度红酒,30毫升40度烈酒(均为大略估算),即为一个标准量。有了这些信息,大家其实可以自己粗略估算生活中的各类酒类饮品的一个标准量是多少毫升。


通常来讲,摄入1-2个标准量的酒可以理解为适量或者小量。


2
相关健康危害

一旦乳汁中含有酒精,不管酒精度的高低,对宝宝来说都是不健康、不理想、不安全的。因此,不要侥幸的认为,度数低一些,就没事,因为只有0%酒精度的乳汁对宝宝来讲才是最佳食粮。


哺乳期妈妈摄入酒精之后(直接食用或者食物中酒精成分)的相关危害有列举如下:


  1. 可以导致奶水减少,溢乳反射推迟。哺乳时,婴儿的吮吸可以刺激妈妈分泌催产素,从而促使乳汁的集中分泌(就是俗话说的奶阵的出现)。摄入酒精后,妈妈体内的酒精将抑制催产素的分泌,从而导致奶水排出减少,溢乳反射推迟。


  2. 如果哺乳期妈妈在饮用或者食用含有相当于1-2个标准量酒精的饮品或者食品后哺乳,宝宝的奶水摄入量减少约20%-23%,可以出现睡眠紊乱(频繁短睡)或者异常的兴奋和躁动。


  3. 如果哺乳期妈妈每天摄入一个标准量的酒精,可能导致幼儿生长和运动发育滞后


  4. 乳汁中的酒精影响母乳的气味和口感。


  5. 哺乳期妈妈大量摄入酒精,可以导致宝宝过度镇静、体液潴留和体内激素水平失衡。


  6. 哺乳期妈妈,产后食用含有酒精的“滋补品”,可导致婴幼儿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倾向(产后食用或者饮用酒类滋补品的习俗仅在中国多见,该研究根据新加坡华人妈妈的临床统计发现所得)。


3
月子酒的饮食风俗

黄酒是一种以稻米为原料酿制而成的粮食酒,酒精含量通常低于20%。其中,典型的例子包括广东客家娘酒和江浙的月子水等,是最常用于烹饪各类“月子”特殊菜式的主要食材。


网路上,洋洋洒洒的各类文字,大多都是在介绍月子酒的各种“营养价值”及其对产后妈妈恢复身体,实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且不论这些描述是否基于可靠的科学依据或者临床发现,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月子酒(黄酒或者米酒)这样的一个含酒精饮品,入食材,给哺乳期妈妈食用或者饮用是否安全合理。




用于“月子”烹饪的黄酒(米酒)酒精度度差异较大。有一些中文介绍说用于产后的月子米酒在4-6度为宜。但是在网上大略搜了一下,在售的客家娘酒大多在酒精度10度左右。同时,也发现很多月子酒属于传统手艺,家庭作坊自制,那么其实酒精度也不是太确定的。


开篇就提过,绝大部分产后妈妈都认同孕期或者哺乳期应该尽量避免饮酒。不过,这些观念,并没有改变月子酒习俗的长期存在。试着分析原因莫过于两个原因:


一则它们是传统习俗,它们的“营养价值”被长期宣传,相反,新的研究和临床统计发现并没有及时的普及;二则月子酒直接代替水饮用或者入食材,都会强调煮熟或者煮沸之后让产妇食用,比如:月子水(煮沸过后的米酒,代替水,让产妇直接日常饮用)、月子米酒鸡、娘酒蛋、娘酒瘦肉、月子米酒鲫鱼汤等等等,从而让人觉得煮沸之后的米酒无需担心酒精的问题、与哺乳期妈妈饮酒是两码事。


很遗憾,其实不然。


酒类用于烹饪,如果持续沸腾时间低于一小时,那么大约25-75%的酒精仍然会残余在食物中。换句话说,月子酒即使说明了烹饪方式是煮沸,也并不代表它就不含酒精了,也并不代表月子酒就对哺乳期妈妈和宝宝是安全的。



娘酒煮鸡蛋


以下一组数据也许大家都有兴趣了解一下:


在已经沸腾的液体中,加入酒,然后停止加热,那么85%的酒精会残余。

往食物上喷撒酒类短暂燃烧,那么会有75%的酒精残余。
将酒加入食物中,并煮沸(这便是月子酒最常使用的烹饪方式),那么持续沸腾15分钟,将有40%酒精残余。

持续沸腾35分钟,将有35%酒精残余。
持续沸腾1.1小时,将有25%酒精残余。
持续沸腾1.6小时,将有20%酒精残余。
持续沸腾2小时,将有10%酒精残余。
持续沸腾2.6小时,将有5%酒精残余。


因此,月子酒不论是煮沸后直接饮用或者食用米酒为主要原材料的入菜,如果无法做到持续沸腾3小时以上,那么产后妈妈都在不同程度的通过食用月子酒而摄入酒精。如果这个摄入是持续、大量的,那么之前提到的各类与产后妈妈酒精摄入相关的健康危害,月子酒也同样会产生。因此,月子酒虽然是传承许久的中国传统习俗,但是它却并不是安全的。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希望这篇长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它能被广泛传阅,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传统习俗,我们不可以盲目的全盘否定。但是,当有更科学的,更可靠的依据出现时,我们应该理性的重新看待。当然,对于月子酒习俗的最终选择和具体实行,还是得由各位妈妈自己和家人决定,因为这是个人选择。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禁止二次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原作者


活儿姐有话说

还有那种亲戚聚会非要让别人家小孩儿(特别是男孩儿)喝点酒、拿筷子蘸点酒舔舔的熊大人,还美其名曰这样是“男子汉”的表现——呵呵。


另外上次的orbis卸妆露获奖名单:

秩序之光、Lin、麦子名兜、Isabella Zhou、点点、青。、localman、薇薇、Nancy.xuu、高云星⭐、coco、(๑•̀ㅁ•́)ง✧、车欠月半舟亢、魔芋秋葵和风依依


后台已经给上述获奖者发了消息确认,没中奖的旁友们下次加油哈!

 


澳大利亚妇产科医学博士

临床营养学硕士

临床医学学士


致力于传播妇幼健康科普


新浪微博:   @澳洲妇幼Dr韩

微信公众号:DrHAN_AU

长按二维码关注



活动手指,点个赞~


The End

发布于2016-10-1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