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普通的耳机三百块,不普通的音响两万多,究竟是听设备还是听歌?

| 总觉得摇滚和流行傻傻分不清?大家其实都这样

“诶,咱们这周末去山蛇莓音乐节吧,有个我最喜欢的民谣摇滚乐队柯基有意思要参演。”

“嗯?那不是个民谣蓝调流行乐队吗?”

“emmm……管他呢,蹦就完事儿了!”

来源:techcrunch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蜜汁尴尬的时刻——明明兴致勃勃想要跟人安利自己喜欢的音乐,但是当具体讲到音乐流派的时候,往往发现和别人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随便被challenge一下,觉得好像对方说的也没毛病……可往前倒几十年,不同音乐间的区分还很明显啊。

来源:techcrunch

你的感觉并没有错,有研究者调查了过去60年间的50万首各个种类的歌曲,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相比于那些经典老歌们,现在的歌曲听起来好像变吵了,而且旋律上的变化也越来越少,听起来都大同小异。深挖其原因,不是录音设备的锅,而是因为这样的音乐更具吸引力。因为人的大脑中有“纯粹接触效应”[2]——越熟悉的东西越能让人感到心情愉快。就拿听歌来说,大脑主管情绪和奖励的部分在听到熟悉的音乐时活动更积极,因而情绪也会变得高涨。虽然你对自己picky的音乐品味非常自信,一首歌单曲循环三天,腻了就删掉去寻觅“新欢”,但事实上你还是没走出潜意识里喜欢的那类音乐“魔障”[3][4]。

当你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大脑相关区域反应更积极 | 来源:Pereira, Teixeira, and et al.[3]

当你还在为大脑拥有“听歌识曲”那样的音乐直觉而沾沾自喜时,许多音乐制作人也看穿了你的大脑,总结出“在大众熟悉的旋律之中加入一丢丢新的东西就好”的“成功音乐小窍门”。可能是往过去的流行和弦里添加一些摇滚元素,经典摇滚旋律中加入阿卡贝拉的吟唱,或者只是在编曲上稍微修改一些音符就全新登场。为了追求更加洗脑的唱片和单曲,音乐制作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快餐化。NewYorker就曾报道过“这个时代很大一部分的音乐都被一小部分音乐人给包圆了”[5],暗示音乐越来越相似的大趋势。

自动鼓点编辑工具 | semanticscholar.org

但是时代的大潮不可逆,是丛林法则的必然?还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无奈?二元判定此时显得略显武断。但不管环境怎么样,听歌嘛!还是开心最重要~而将音乐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以及进行立体全方位的细腻播放,则是将趋同的音乐变得更加动听的高超手段。


| 都是立体声,怎么也能写个“列传”?

虽然当前扁平化是主流,健身也追求减肥成纸片人,但我们身边还有一个立体届的标杆——外界传到人耳中的声音。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声波就是人们交织在一起的关系链,人们每天都在声音交织的“丛林”中穿梭,感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复杂信息,通过将身边的立体声记录、播放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将信息储存并传递出去。

来源:giphy

把这些立体声经记录、放大等处理后而重放时,如果所有的声音都从一个扬声器(广场做操那种)放出来,与原声源相比,重放声本应该有的空间感会消失,这种“扁平的”重放声被称之为单声。反之,如果从记录到重放这整个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原声的空间感,那么这种具有一定程度空间分布特性的重放声,被称为立体声。

来源:tuchong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家庭“影院”吗?两个音箱矗立在电视旁边,原理是假设声源是从两个方向来的,而两个扬声器能通过两个声道使人感受到来自左右方向的立体声,但这只是一种“假立体”,因为它不能产生前后方向的声音变化,只是一个简化版。其实早在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一个“邪教”般的科研组织)工程师利用前方左、中、右三个声道扬声器来替代无数前方扬声器声道带来的声场效果。后来在观众身后也有了音箱,但需要放映员在放映过程中针对不同场景,对两个后置音箱声轨进行实时分配切换的“手动环绕声”,可以说是现代环绕声的雏形。

传统立体声系统 | tuchong.com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受飞船和光剑在耳边身后穿梭的声音,当年《星球大战》的拍摄就应用了电影多声道环绕声系统,但许多电影院的低频音响系统却不太给力,无法体现出影片中关于太空战争的能量感,而人的听觉在聆听低频声音的时候需要获得更多的能量才能得到与中频信号相同的响度。作为星战迷,自然也是技术宅。制作团队用了三个传统前置声道,一个可以改变不同音频的音量与相位的环绕声道和一个仅包含低频信号的“0.1 Baby Boom”声道,把之前的6声道系统重新安排了一下。后来单独的环绕声声道分离为了两个,这6个“喇叭”演化成了如今的5.1声道。而由于优化了音频的储存问题,杜比数字音频编码系统“秀”翻了全场,成为主流。而声音也“活”了起来,被极大地立体还原,战火打响时,你的座椅也被震得轰隆隆。

GIF虽然没声音,但是也能感受到星战里飞行器飞过的呼啸 | techcrunch


| 杜比环绕声,进一步将折叠的音乐展开在你面前

都说粉丝是第一生产力,而《星战》的粉丝可以“产生力”(比如谢耳朵)!90年代,5.1分离声道环绕声数字音频成为了当时的主流,但星战迷却仍未止步。1999年,新一部《星战》中的杜比环绕EX系统将两个环绕声道分为左、后、右3个环绕声道,带来了更加震撼的星球大战体验。2012年4月,杜比实验室推出了全新的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把多声道推向了更高的位置。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C级轿车系列就采用了杜比全景深Dolby Atmos和杜比视界DolbyVision拍摄了最新视频广告,这两种超凡的视听技术将给观看带来如同车身在人胸前擦过、车轮在脚下震动的绝佳体验。

(建议戴上耳机观看)

不同于传统只有少数声道的环绕声系统,杜比全景声 (Dolby Atmos) 可将特定的音效(比如枪战片中子弹飞过)从声道中解放出来并将其设定为独立的“音频对象”,并将其精确放置在观众身边的任意位置。这也意味着各类前置、后置、侧面以及置顶扬声器中可以选择使用具体哪一个设备来重现逼真的动感。如此一来,杜比全景声 (Dolby Atmos) 音轨便可将全新奔驰C级轿车的动感细节灵活展现给观众,引擎的轰鸣声将充斥于你的四周并制造强大的沉浸式观看体验。

传统环绕声系统 | Dolby.com

杜比全景深系统 | Dolby.com

另外,当肉眼观测到光时,便会向大脑发送色彩信号。绝大多数人拥有20000尼特(亮度单位)的视觉亮度水平,但现在电视所提供的图像却只能达到 100 尼特和一小部分色域,完全低估了人眼的能力嘛!采用了杜比视界 (Dolby Vision) 技术拍摄的全新奔驰C级轿车广告视频,以4000尼特灌制内容,从而可以在更高level的设备上可以呈现出精细度更高、对比度更佳的精致汽车细节,在流光溢彩的烟火和一气呵成的气流中感受全新奔驰C级轿车带来的精致丰富的人生观。

追求成功人生的旅程中,精致的爱车将为你保驾护航。新一代奔驰C级轿车动力系统做了大幅调整——搭载48伏智能电机的1.5升新款涡轮增压发动机,并采用双涡流技术,135千瓦的合计功率,以及280牛米的峰值扭矩,不仅使驾驶充满乐趣,更使得燃油经济性大幅提升。

性能的提升决定了发动机节气门开合度、变速箱换挡逻辑乃至整车输出功率的大幅进步,全新奔驰C级轿车的驾驶模式也有了全新升级,舒适模式就像优雅的爵士,运动模式就像活力十足的摇滚乐,增强运动模式就是激情四射的重金属,高效模式等于科学发声的美声艺术,而自定义模式更是给你freestyle的空间。五种模式的随心切换都能如音乐演奏般顺滑平稳,但在表现力突出的动力系统配合下,每种模式的“solo”都能如打开环绕立体声般具有强烈共情力,以及结合了源自S级轿车独有的六种专业车内模式,给你带来沉浸式的用车感受,不再与平凡的“旋律”为伍,成就人生主角。外界已经够扁平单调?那就和全新C级轿车一起来找到真实自我,追求立体丰满的人生目标吧!



参考文献

[1] Serrà, J., Corral, Á., Boguñá, M., Haro, M., & Arcos, J. L. (2012). Measuring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popular music. Scientific reports, 2, 521.

[2] Zajonc, R. B. (1968). Attitudinal effects of mere exp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p2), 1.

[3] Pereira, C. S., Teixeira, J., Figueiredo, P., Xavier, J., Castro, S. L., & Brattico, E. (2011). Music and emotions in the brain: familiarity matters. PloS one, 6(11), e27241.

[4] Van Den Bosch, I., Salimpoor, V., & Zatorre, R. J. (2013). Familiarit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arousal and pleasure during music listening.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 534.

[5]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2/03/26/the-song-machine











The End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