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学外语越早越好?科学家劝你别轻信!

学外语越早越好?科学家劝你别轻信!

夏唯逸 果壳童学馆

果仁妈经常看到各种“发育敏感期的说法,比如什么“语言敏感期”、“识字敏感期”、“自我意识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甚至还有什么“爱情敏感期”等等。

这样的说法极大地增加了家长们的焦虑,好像一不小心错过了,就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那么,关于各种敏感期的说法,真的科学吗?真的有这么多敏感期的说法吗?孩子的教育真的要注意这些敏感期吗?错过了会怎么样?家长们有必要为这个焦虑吗?

果仁妈专门开辟专栏,解答家长们在这些点上的疑惑。今天的文,我们先来探讨下“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在这篇文章中,你将了解到:

  • 孩子是如何学习语言的?受哪些因素影响?

  • 外语学习真的有关键期吗?科学家们怎么看?

  • 外语学习,最晚什么时候开始?

  • 外语学习,家长应该怎么做?


希望这个专栏可以帮助你擦亮眼睛,更从容地规划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


自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发展为“不要输在胎教甚至是怀孕前”,少儿英语热度也蔓延到了婴幼儿英语,甚至是胎教英语。家长们拼尽全力,只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落后了。


那么,外语学习到底有没有关键期,真的是如大家所说,越早越好吗


👆Photo by Phong Duong, Unsplash



 1 

语言习得

 

首先,我们来聊聊孩子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阶段性的,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他们在这一阶段开始使用语言和想象,思维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与皮亚杰持相反意见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则认为,发展是连续性的而非阶段性的,语言学习更多的是受社会环境和是否得到了高质量辅助的影响。


从不同的理论我们知道,语言习得是复杂的,并不只是受单一因素所影响(Smith, 2012)。


👆游戏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Photo by Jeremiah Lawrence, Unsplash

  

婴儿的沟通能力始于用眼神和微笑回应,2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发出类似‘咕咕、哦哦’的声音,6个月是呀呀学语阶段,9个月左右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的婴儿发展出共享式注意力(Joint attention),也就是说婴儿开始能够与成人关注相同的事物,开始了解他人。


1岁左右说出第一个清晰的词语,之后便是小词发展期,幼儿开始用“电报式语言”(Telegraphic speech)比如“妈妈”、“抱抱”这一类的语言进行沟通。


2-3岁的幼儿开始给句子加语法,同样也开始使用否定语言,比如:不,我不走。说中文的家长用动词比名词多,因此幼儿在开始阶段掌握的动词更多(Thornton, 2008)

 

👆游戏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Photo by Andriyko Podilnyk, Unsplash

 

那么,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又主要有哪些呢

 

  • 认知的发展


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儿童学习的硬件设施,随着硬件的成熟,软件设施如对信息的获取、解释和记忆的能力,也随之增加,从而可以开始执行对认知要求更高的,如语言学习等任务(Shaffer & Kipp, 2010)

 

  • 情绪的发展


语言学习不仅仅与认知能力有关,情绪的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学习一门新语言也包含对自我的认知和探索结交新朋友以及了解社会关系等部分。因此,对情绪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也会影响语言发展,语言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语言。

 

  • 走路


对中国城市儿童的研究表明,会走路的幼儿比不会走路的同龄人掌握更丰富的词汇。这是因为会走路的幼儿能与成人进行更多的互动,成人可以借此告诉幼儿更多的新事物,而更强的行动力也意味着幼儿可以更好地探索新鲜事物(He et al., 2015)


👆会走路的幼儿可以有更多机会探索和学习语言,Photo by Ivan Sumlikin, Unsplash

  • 家庭语言环境


经常用手指向物体,并告诉幼儿该物体名字的家长,能扩展幼儿的基本词汇量。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家长对孩子语言需求的回应,及提供的语言学习的环境,也能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Topping et al., 2013)



 2 

外语学习真的有关键期吗?

科学家们怎么看!

 

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CPH)是指某些技能和行为的发展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某一时期对这一技能和行为的学习尤为重要。


对于母语学习,学术界基本都支持关键期假设。自幼被遗弃的儿童,狼孩或者聋哑儿童,若没有在早期学会母语或手语,青春期后再学习就会非常困难(Smith, 2012)

 

既然母语学习必须在早期完成,那么外语的学习是否也需要抓紧早期时间?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基于认知神经的研究,早期的外语学习者,脑部激活的是同一个区域,晚期学习者激活的则是2个不同的区域。


而且,过了发育期的学习者,学习能力逐渐下降,加之自尊的增强,对周围评价更加在意,从而需要更多的精力来学习,学习质量下降(Singleton, 2005)。因此,外语的学习,越早越容易学。

 

与此同时,另一些学者也对外语学习的关键期提出了质疑。注意,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已经掌握了母语,再学习外语的情况,而不是双语家庭(从出生开始就日常接触2门语言的情况,比如妈妈说中文,爸爸说英文的混血家庭)。



 质疑1 :青少年也能学好外语


对青少年学习外语的研究,无疑是对传统关键期假设的挑战。


研究表明,青春期后开始学习新语言也可以达到流利的程度,成功者与他们自身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成效的关注度、与母语者沟通的频率以及大量的读和听的训练有关,也就是说语言使用的频繁程度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Nikolov & Djigunović, 2006)


👆外语使用的越频繁,学习效果越好,Photo by Christina@wocintechchat.com, Unsplash

 


 质疑2 年幼儿童学习新语言比成人更慢


著名的巴塞罗那项目对2068名学生的外语学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7岁开始学习外语的儿童,需要学习416~726小时才能达到11岁儿童学习200~416个小时,成人学习200个小时达到的学习效果。


也就是说,早开始学习的儿童,要达到相同的外语水平,需要花费更长的学习时间(Muñoz,2006)



 质疑3  语言环境比开始学习的年龄更重要


研究人员对5-16岁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长期研究,这些孩子全部进入了全英学校学习,在他们到达美国的最初5年里进行了16次测试。


结果表明,语言环境,比如看书、看电视、和同龄人交流时使用英语和在家使用英语的时间,比移民年龄对英语习得的影响更大(Jia & Fuse, 2007)


👆Photo by eleonora, Unsplash

 


 质疑4  个体差异


由于认知能力和情绪发展的程度不一样,不是所有儿童都适合过早就开始学习外语。



 质疑5 语言学习是终身的


现在很多人的外语学习都缺乏连续性,比如幼儿园开始学习,高中后接触变少不再学习。如果没有连续地学习,即使孩子很早就开始学外语,成年后还是不能熟练应用 (Nikolov et al., 2001)



 3 

外语学习,最晚开始时间?

 

可能有家长会问,如果外语学习不是越早越好,那最晚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学呢?在我们公布答案前,大家可以先猜一猜:



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也对这个问题做了研究。研究小组收集和分析了67万英语(包括母语是普通话)学习者的数据后发现:


只要在10岁前开始学习英语,就有可能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如果把要求降低,只求会语法能写句子,这个年龄是17.4岁之前。


这一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该研究证实了学习关键期,但是具体年龄比大部分人预期的都要晚(Hartshorne et al., 2018)。

 

👆最佳拟合模型(黑色线条)显示,17.4岁后基于语法学习的能力才开始断崖式下降。Photo by Hartshorne et al.. 2018.

 

 

 4 

外语学习,家长可以这样做

 

家长想早点让孩子接触外语,可以吗?当然可以!以下方法或许可以更好地帮助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


  • 培养学习兴趣


家长可以把早期接触外语当作是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多接触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的价值观,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儿童一旦自己有兴趣去学习新语言,学习效果会大大增加。


👆Photo by Marisa Howenstine, Unsplash

 

  • 多使用外语


尽可能的让孩子多使用外语,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多用外语与孩子交流。


  • 多让儿童暴露在外语学习环境


自己不能说外语的家长也不要着急,可以给儿童创造学习环境来弥补,比如多看原版动画书,购买或者从图书馆借阅英语书籍,带孩子去英语角等。


荷兰人的英语水平在母语非英语的国家中全球排名第一,90%-93%以上的荷兰人都能很好地用英语进行沟通。他们的‘诀窍‘之一就是从小暴露在英语中,看的电视,玩的游戏,读的书大多都是原装英语的,想躲都躲不过。

 

👆小猪佩奇等英文动画片给幼儿英语学习增添了不少趣味性,photo by Wikipedia.

 

  • 注重互动质量


若不能和孩子用外语对话,家长可以对孩子表达无条件的支持,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给予及时回应,虽然你不能很好地说英语,但是理解和支持可以让孩子感到温暖,树立信心。好的学习心态也是成功的关键一环。


Hirsh-Pasek教授在Netflix 纪录片《婴儿们》中说,“如果我们能花些时间和我们的孩子对话,只是去注意和评论他们所注意到的东西,让他们主导谈话,我们的孩子将会发展出很强的语言技能”

 

👆Photo by Prof. Kathy Hirsh-Pasek, Babies, First Words, Netfix

 

  • 尽量保证不间断的学习


不管是何种方式的学习,都尽量保证不间断地终身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方式,无论开始学习的时间有多早,可能都是在白费功夫。

  

  • 忌急功近利,需量力而行


语言学习没有速成,在长跑中家长无需太过焦虑,量力而行,减少焦虑和多支持陪伴,也是在帮助孩子前进 。

 

目前没有证据直接表明,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家长不必恐慌早开始学习外语可能对学习态度和动机有益,但是开始学习的时间对最终的成果影响不大。


外语学习是件终身的事情,心理和环境因素对语言学习都很关键。从玩儿开始学习,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每日话题


孩子每次发脾气时,你是如何处理的?
留言区聊聊吧!

 - END -


作者丨夏唯逸,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博士,荷兰VIPP-SD(提高积极养育和敏感管教的视频反馈干预)认证干预师。
编辑丨章鱼妈,一个两岁半男孩的妈妈,享受陪伴孩子的时时刻刻,经营公众号「躲起来发呆」。

参考文献丨[1] Hartshorne, J. K., Tenenbaum, J. B., & Pinker, S. (2018). A critical period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2/3 million English speakers. Cognition, 177(April), 263–277. 

[2] He, M., Walle, E. A., & Campos, J. J. (2015). A cross-n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ant walking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fancy, 20(3), 283–305.

[3] Jia, G., & Fuse, A. (2007). Acquisition of english grammatical morphology by native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related difference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0(5), 1280–1299. 

[4] Nikolov, M. (2001). A study of un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In Z. Dörnyei & R.Schmidt (Eds.), 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chnical Report #23, pp. 149–169).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

[5] Nikolov, M., & Djigunović, J. M. (2006). Recent research on 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early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6(January 2006), 234–260. 

[6] Shaffer, D. and Kipp, K. (2010)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Belmont, CA: Wadsworth.

[7] Singleton, D. (2005).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A coat of many colours. IRAL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43(4), 269–285. 

[8] Smith, S. (2012). Children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s. ELT Journal, 66(2), 261–263. 

[9] Thornton, S. (2008) 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 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0] Topping, K., Dekhinet, R., & Zeedyk, S. (2013). Parent-infant interaction and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3(4).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觉得有用,点个在看吧!👇
The End

发布于2021-01-07,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