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一下子挖出了3部神仙科普节目,快让我叉会儿腰!(内含资源)

一下子挖出了3部神仙科普节目,快让我叉会儿腰!(内含资源)

阿墩 果壳童学馆


🚀🚀🚀

 

果仁妈之前分享过不少国内外优质的纪录片、动画片资源,每一部都是花好长时间,从大量片单中细细挑选出来的,而且还专门按照年龄段做了推荐,方便大家随时取用:



恰逢寒假,这次果仁妈又联系阿墩,特意挑选了三个非常适合和孩子一起看,而且亲子互动友好”的儿童科普节目,希望在这个没办法出门的假期,丰富大家的假期安排


这三部科普节目的片长都很适中,最长不超过30分钟,不会占用太多的屏幕时间。


其次,节目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现学现用,和孩子立刻玩起来,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灌输,大人也不会觉得太简单或太无聊。


另外,切入点,都比较日常,也比较新颖,能把复杂的科学概念拆解成孩子能理解的实验或者游戏,步步引导,润物细无声,孩子潜移默化地就get了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


老规矩,公众号后台对话框回复“科普节目”,即可获得资源链接。



 1 
《科学的见方》(カガクノミカタ)
 日语    10mi
适合年龄:3岁+


这是我最近刚发现的一档日本儿童科普节目,出自NHK电视台,是一个可以媲美《啊!设计》《像乌鸦一样思考》的好节目。


这些节目都很擅长从身边的普通事物出发,换一个新的角度,一点点地引导孩子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规律、美感以及智慧,不会用宏大的叙事角度,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增加观看难度。



这个节目的难度相对更低一些,很适合低龄儿童。官方网站推荐的观片年龄是3岁以上到初中,不过我一个中年人照样看得很欢乐。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有找到中文字幕资源。不过大家放心,大部分是可以看懂的,画面非常直观。


我带着7岁孩子一起看,还一起玩里面的小游戏,没有障碍。每一集都会给你一个角度或者主题,去观察日常生活里大家非常熟悉的事物。我们可以从每一集的名字中了解大致内容。


比如,这一集《放大看看》,节目组让路人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两种工具,去看自己想看的东西。



放大镜下的泡泡,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显微镜下的印刷品,呈现出规律的颜色排列——



如果家里有这些放大工具,分分钟可以跟着节目玩起来


我和孩子用的是便携手机显微镜。把普通的东西,放大后看,简直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下面这张,你能猜出来是什么吗?


再比如,有一集叫《看看中间》:你知道草莓从中间切开,会是什么图案吗?



不要看答案,自己在脑中想一想。这是路人们给出的答卷——



这是我家孩子画的:


实际上,草莓的中间是这样的——



如果孩子兴致很浓,还想继续这个游戏,就可以找其他水果来出题了。



节目中还进一步给出别的观察角度,比如用MRI摄影的草莓。


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草莓内部脉络的结构和走向,这些脉络负责将水分、营养从顶部向草莓的表面输送。



为了证实这个观察结果,节目又做了进一步的实验。在一杯水里,加入色素,然后把带枝条的草莓放进杯中。



第二天,切开草莓中间,会发现什么?



还想继续玩下去?再来看看这个——给斑马画出斑纹


这是路人给出的答案。


你的答案呢?


除此之外,每个片子中间还有一个动画小短片,是著名的绘本作家吉竹伸介绘制的原画,音乐非常可爱。




 2 
《脑力大挑战》
 中文    21min 
适合年龄:6岁+

 


这个真的太好玩了,简直就是一边各种玩游戏,一边参与到各种科学探索中。内容也很浅显易懂,让人想一口气全看完。目前,节目已有幕资源可以观看。


每期一个主题,探索大脑运转的规律,最关键的是可以让观众亲身参与其中,与节目里的测试者们一起做有趣的实验。


每个节目都由几个游戏组成,经常会在一个个实验游戏中,发现自己并不了解自己!超级超级推荐大人和孩子一起看!


比如,有一集节目围绕“同情心”展开。节目中用6个游戏,带观众层层递进,剖析这个主题:


  • 你的同情心是天生的吗?

  • 如果你天生没有同情心,那后天有办法培养吗?

  • 你有精神变态倾向吗?

  • 同情心会传染吗?



 游戏1 


首先,节目给你看一张图。你看到了什么?天使还是恶魔?你先看到的是什么?



有一半以上的人先看到了恶魔。有四分之一的人,甚至很难看到天使。


当然这并不代表你听从心中恶魔的建议。这是一个逗你玩的小游戏。



 游戏2 


接下来,接着做游戏。


小宝宝们会喜欢什么样的狗狗?霸道的,还是帮助别人的?专家用做这个实验很多年,结果都差不多——善良的狗狗总是被更多宝宝喜欢。


做出决定的时候,宝宝的大脑到底发生了什么?同情心是天生的吗?


科学家们猜测,宝宝看到善良的小狗时,下丘脑会释放出激发同情心的化学物质——催产素,引起关心、亲密和理解的感觉。他们曾经以为同情心是幼童必须学习才会具备的,现在看来不是这样。




 游戏3 图形游戏 


看到这个动图,你想到了什么?一个强势的人霸凌弱小,以及有人帮助弱小反抗霸凌?


这个实验叫做“海德-西梅尔”测试。原本是用来测试大脑如何围绕随机事件自动创造出故事。但心理学家发现,这是发现人类大多数都有同情倾向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会有这种倾向?科学家给出的解释是,我们的大脑里有迷走神经(VAGUS),被称为“关怀器官”,它可能就是大脑的同情心中心。而这种进化来的天生的同情心是为了求生。

 

那有没有人天生就缺乏同情心呢?是的,有的人就是缺少同情心,并且有精神变态倾向。你会是哪一方呢?




 游戏4 


一群人来参加派对,并回答问卷。问卷内容如下:(只需要回答同意/不同意)


  • 成功是以适者生存为基础的。

  • 遭遇挫折时,我会通过发火来释放怒气。

  • 爱得到了过高评价。

  • 对我而言,做了之后能躲过惩罚的事就是对的。

  • 我欣赏极为聪明的骗局。

  • 我会说别人想听的话,好让他们照我的意思做。

 

结论是:如果你有一两道题同意,你就和一半的志愿者一样;如果有三到四题回答同意,你就和三分之一的志愿者一样,正在显露出精神变态倾向的边缘;如果回答同意达到五次以上,那就和两名志愿者一样,你有可能深具精神变态的倾向,并需要进一步测试。


不过,专家说了,别担心,即便你6题都同意了,也并不表示你私底下就是一个危险的疯子。大家多少都会显露出精神变态的倾向,但只有少数人能被称为真正的精神变态者。


问题又来了,那同情心是公平的吗?会不会有所偏向?


 

 游戏5 



一个是面带笑容的女性,一个是看起来怪怪的老头,以上两位,你会更倾向帮助谁?


如果是这两个呢?你又会选择谁?



科学家说,我们更喜欢帮助那些容易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对象,因为帮助熟人的潜在利益比成本大多了。



如果一开始没有同情心,还能培养吗?



 游戏6 

继续玩游戏——加辣酱。


你给一个陌生的测试者选辣酱,测试者必须吃完全部食物才能拿到报酬。这种情况下,参与挑选辣酱的人都会选择微辣。大家对于没有交集的陌生人,怀有天然的善意。


但如果是一个和你有点小摩擦的陌生人呢?测试者故意撞了给辣酱的人,并不道歉。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报复吗?


大部分人都会!



但一开始其实大家的选择是同情心的。这个结果有办法改变吗?


同样被撞并没有得到抱歉,但专家用更友善的态度对待参与者——问好,调节气氛,倒水,使之轻松。在受到了一些愉快的接待后,选择又发生了变化。他们会选择中辣,或者微辣,而不是之前的巨辣。



所以,结论是,同情心就像感冒,是会传染的。当你被他人善待后,也会善待他人。


是不是很好玩?而且超有收获!


看一集科普片,玩6个小游戏,就能体验了科学实验、论证、思考、求索的整个过程,而且还收获了科学辩证的思维模式。太值了!



 3 
《五感科学教室》
Nina and the Neurons
 中文/英文    14mi
适合年龄:6岁+



这是BBC旗下少儿频道CBeebies播放的一档少儿科普节目,每一季对应不同的主题,涵盖了工程、运动、建筑、数码、身体科学、地球科学等等领域,是一档非常值得追的优质亲子科普节


主持人NINA是一位神经学家,她和她的五个感官精灵一起来回答小朋友们提出的问题。五感精灵分别代表了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



每一期都由几个孩子提出一个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活泼的NINA则带着小小实验员们一起做简单易懂的实验探访各种有趣的场所,从实验室到现实生活,一起发现万物背后的奥秘,即便大人一起看了也会收获满满。



比如运动篇中,节目会涉及很多与足球、骑行、冰壶、攀爬等等相关的问题,也会解答像“运动中我们为什么会喘粗气”这类问题,很有意思。


有一集的问题是:为什么冰壶运动像是在刷地?



首先,节目会带你了解一下,什么是冰壶运动。



其次,再通过小实验来解释“运动员为什么要刷地”?


实验很简单,家里就地取材就可以做了,就是观察两个杯子能够滑行多远。


先让杯子在干燥的地面上滑行,看看能滑多远。



再给地面洒水,水让表面变得更加光滑,结果杯子滑行地更远。



最后,再带着你去到冰壶运动场现场观察。


同样从小实验引入。摩擦双手,会发生什么?

——手变得暖和了。



那如果手上加上一块冰摩擦会怎么样呢?

——冰融化了。


 

物体摩擦产生热能。运动员们在冰面赛道上用刷子刷出热量,融化冰,产生小水道,这就是冰壶可以走得更远的原因。



为什么冰壶运动员不会滑到?深挖问题,继续引导孩子们做实验。


观察:两个不同材质的滑雪板在同样材质的冰面上滑行,一个底部是橡胶,一个底部是塑胶。

问题:哪个更远呢?



答案是:塑胶。因为橡胶的摩擦力更强。


所以,冰壶运动员的鞋子底部,使用了不同的材质,这样他们既能滑行,又能刹车,方便在冰上行动自由。



一共十来分钟的时间内,节目用了一系列的小实验,通过观察、提问、结论、提出新问题的方式,把一个问题一点点地分析出来,逐步验证假设,简单又直观。


家里有相关设备的家长们,完全可以按照节目的引导,一点点去做出来,寒假期间,不要错过它。



今日话题




Q:你看过哪些好看的科普节目吗?留言区分享下吧~


 - END -

作者 | 阿墩,前旅游杂志主编,7岁男孩的妈妈,现致力于研究儿童阅读、动画与儿童戏剧,经营OHIWONDER 公号。
编辑 | 章鱼妈,一个两岁男孩的妈妈,乐于研究各种育儿产品,经营「躲起来发呆」公众号。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觉得不错,点个赞吧!👇
The End

发布于2021-01-26,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