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他这辈子最后几条朋友圈,是吐槽医生说他“不住院会死”

他这辈子最后几条朋友圈,是吐槽医生说他“不住院会死”

代天医,李小葵 果壳

今天,房产公司董事长游伟拒绝入院后猝死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网传消息称,游伟4月6日凌晨就医时被查出心肌缺血。医生警告称不住院随时可能猝死,但其本人签字拒绝住院并发文吐槽医院及医生。4月11日早晨,游伟猝死。


消息一出,大家纷纷表示“听医生的话”很重要,也开始寻找避免相似悲剧再发的方法。


图丨微博截图


突如其来的死亡


猝死是指没有创伤的情况下,看似健康的人出现不舒服感觉后,1小时内意外死亡。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死亡中,多数都是心脏性猝死,也就是因心脏问题导致的突然死亡。


猝死,我们多多少少都在新闻里听说过,但它并不是遥远罕见的个例。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每10万人中41.8例,也就是说,每天有近1500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图丨pixabay


心脏性猝死的原因


80%的心脏性猝死源于心脏停搏、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这些心律失常背后的原因则包括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及心力衰竭等心脏或全身疾病。


对于中年人及老年人,冠心病等引起的心肌缺血是猝死的常见原因。游伟在猝死前五天已经被怀疑出现心肌缺血,结合他的年龄和医生开具的硝酸甘油片处方,冠心病很可能是最终带走他的病因。


而年轻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多出现在运动过程中,最常见原因是肥厚型心肌病,其次是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其他疾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特发性进展性心脏传导障碍、长QT综合征及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普通人预防心脏性猝死


如果身体一直比较健康,没有发现过心脏问题,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重点在于控制容易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在疾病方面,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降低发生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可能。生活方面则需要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和体重、适当运动并定期进行体检。像游伟描述的“二十四年第一次主动进医院检查”,似乎平时体检并不规律。


当出现胸口等部位疼痛、胸闷、心悸、喘憋、头晕,或者在运动中感到与强度不匹配的心跳加快、疲劳等症状时,一定要马上停下来休息,不能缓解的话及时就医,千万不要硬撑。游伟第一次就医可能是因为出现了这些不舒服,当时如果听从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猝死高危人群怎么办


已经发现心脏相关疾病或者曾经发生过严重心率失常的人,都有更高的心源性猝死风险。如果游伟确实发生过心肌缺血,就属于这类人群,最重要的是听医生的话,遵从建议住院检查和治疗。不需要立即住院的话,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服用治疗相应疾病的药物,并根据病情及时进行调整。


如果医生判断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很高,还需要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或者接受导管消融手术,用射频电流使有异常的心肌坏死,预防心脏性猝死。


如果曾经出现过更严重的心脏疾病,例如心室颤动、严重室性心动过速、心脏功能差,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会非常高。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可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这是一个类似心脏起搏器的装置,主要部分接近火柴盒大小,放置在胸部皮下。当除颤器感知到心律失常时,经血管进入心脏内的导线会进行起搏或电击,使心律恢复正常。


可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丨dicardiology


我能为他人做什么?


心脏性猝死来势非常迅猛,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而一旦发生,抢救时间以秒计算。约有60%的心脏性猝死病例发生在医院之外,因此院外急救是挽回猝死者生命的重要途径。


如果发现有人突然倒地,对拍打呼唤没有反应,也没有呼吸,就应该怀疑发生了心脏性猝死。在医院之外,最有效的救治方式是立刻进行心肺复苏,必要时进行心脏除颤。


对人偶教具进行体外除颤练习丨pixabay


但是,目前公众对心肺复苏的认识还不足,也少有人会使用公共场所的自动体外除颤仪。如果能够熟悉心脏骤停的院外急救培训,我们在与死亡冲刺赛跑的路上也会多一些筹码。


参考文献

[1] Mahmood S, Lim L, Akram Y, Alford-Morales S, Sherin K; ACPM Prevention Practice Committee. Screening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before participation in high school and collegiate sports: American College of Preventive Medicine position statement on preventive practice. Am J Prev Med. 2013;45(1):130-133. 

[2] Piccini JP Sr, Allen LA, Kudenchuk PJ, Page RL, Patel MR, Turakhia MP;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Arrhythmias Committee of the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and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and Stroke Nursing. Wear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Therapy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6;133(17):1715-27. 

[3] Priori SG, Blomström-Lundqvist C, Mazzanti A, Blom N, Borggrefe M, Camm J, Elliott PM, Fitzsimons D, Hatala R, Hindricks G, Kirchhof P, Kjeldsen K, Kuck KH, Hernandez-Madrid A, Nikolaou N, Norekvål TM, Spaulding C, Van Veldhuisen DJ;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15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Endorsed by: Association for European Paediatric and Congenital Cardiology (AEPC). Eur Heart J. 2015;36(41):2793-2867. 

[4]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8》,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5] 华伟, 丁立刚.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与前景[J]. 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12): 961-963.


作者:代天医,李小葵

编辑:luna


 一个AI 

建议转发本文到朋友圈和家族群,转发语“听医生的话”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21-04-1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