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人畜无害的他,也翻车了?

人畜无害的他,也翻车了?

helixsun 美丽也是技术活


上周,一篇论文又给防晒剂的争议添了一把火。但不同于以往的海洋污染、人体效应等议题,这篇论文直指防晒剂的防护效力问题;而且其中“涉事”的防晒剂之一,还是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物理防晒剂——氧化锌


图片来源:Pixabay


这项研究是想看物理防晒剂与化学防晒剂复配(也就是常说的“物化结合防晒”)的UVA防护效果。研究人员将化学防晒剂和氧化锌混合,发现混合后的防晒剂UVA防护力显著下降,并且还可能引起动物胚胎毒性。


看到这里,应该有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我的防晒里有没有氧化锌”吧?市面上的物化结合型防晒(包括氧化锌)产品还真的不少。化学防晒剂轻薄、物理防晒剂致敏性低,这种“物化结合”的配方思路覆盖全波段的防护,已经是比较主流的防晒剂搭配


很多防晒就是物化结合型的丨图虫创意


再复习一下各种防晒剂吧。


化学防晒剂通过吸收紫外线而实现防晒。吸收的过程发生在皮肤内部,一部分产物由人体代谢清除。当然,这个过程基本是在角质层和表皮层完成。但比较敏感的皮肤,用化学防晒剂可能还是会感到刺激,产生皮肤炎症。


化学防晒剂的优点也很明显,就是比较轻薄,相对物理防晒剂而言选择也更多,而且防护的波段也更为全面


物理防晒剂选择就比较少了,目前只有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物理防晒剂主要是通过反射紫外线来发挥作用。要想达到防护效果,纯物理防晒的防晒剂添加量不能太少;这样一来,使用感常常会不太美妙,泛白、厚重都是常见的情况。


不过,物理防晒剂不需要渗入表皮就能发挥作用,防晒剂在反射紫外线时也基本不会发生变化,相对化学防晒剂更为温和安全


图片来源:Pixabay


前面提到的文献里,研究者制作了五种不同的SPF15化学防晒混合物。作者发现,这些防晒(不含氧化锌)在紫外线下暴露两小时后,对UVA的吸收变化很小。这表明这些配方能稳定地防护UVA


但从中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防晒配方和6%氧化锌搭配,发现两小时紫外线暴露之后,化学防晒剂明显出现了降解,对UVA的防护效果下降了很多。而不加入氧化锌颗粒的该配方降解只有13.8%。


蓝线为照射紫外线前,黄线为照射紫外线后,可以看见混合物1加入两种不同粒径的氧化锌后,UVA波段(横轴320-400区间)的吸收率降低得很明显丨参考文献1


这么看,是不是物化结合复配的防晒产品就都不能使用了呢?


这项研究选择的常用的化学防晒剂型中有阿伏苯宗(INCI名: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也叫帕索1789),一个典型的UVA化学防晒剂。这个成分和物理防晒剂的复配使用,一直以来就存在争议。FDA就一直在评估阿伏苯宗和氧化锌的复配效用,迟迟没有给出结论。


早在2001年,就有项目研究了不同处理的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粉末对于阿伏苯宗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粒径、不同类型粉体、不同的包裹处理,都会改变物理防晒剂对阿伏苯宗的降解效果。用二氧化硅处理的物理防晒剂和阿伏苯宗复配,经过紫外线辐照,阿伏苯宗的剩余量还能达到近一半甚至更多。


一个推测是,紫外线照射过程中,物理防晒剂起到了催化化学防晒剂降解的作用。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然而,如果产品没有主动宣传,我们既无从得知产品是否使用了包裹技术,又很难知道物理防晒剂的粉体类型。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知识也非常艰深难懂。


但大可不必因噎废食,看到物理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复配就觉得不安全。防晒产品在上市前还要经过测试,配方师肯定会关注到复配防晒剂稳定性的问题。哪怕看到阿伏苯宗和物理防晒剂一起出现,个人觉得也没必要就放弃使用。


另一方面,国内法规要求正规备案的防晒产品需要提供人体试验的数据,才可以标注相应的SPF和PA值。包装上主打“防水”的防晒,浴前、浴后的数值都要检测和标注。


也就是说,国内正规渠道购买的防晒产品,防护力数值是可信的,并不是厂家想标多少就标多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研究提到另一大方面,动物胚胎毒性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机制来解释。考虑到实验中的化学防晒剂都用到了水杨酸衍生物(水杨酸乙基己酯、胡莫柳酯),而在药品管制方面,外用水杨酸、内服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孕产妇都需要谨慎使用。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水杨酸衍生物的胚胎毒性造成了实验结果


在实际使用中,孕期、哺乳期也最好不要选择有水杨酸衍生物的防晒霜。温和的纯物理防晒是更稳妥的选择。


普通人则完全没必要恐慌。选择合适自己皮肤状况、符合自己理想使用感的防晒,足量的使用,总体效果还是利大于弊。毕竟,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还是确切又肯定的。


参考文献

[1] Ginzburg, A.L., Blackburn, R.S., Santillan, C. et al. Zinc oxide-induced changes to sunscreen ingredient efficacy and toxicity under UV irradiation. Photochem Photobiol Sci 20, 1273–1285 (2021). https://doi.org/10.1007/s43630-021-00101-2

[2] 混合物理与化学防晒影响保护效果,中国科学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21/10/2021101416412013767138.shtm



点击图片直达
更多近期精彩好文


活儿姐

你平常会选哪类防晒?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ao.chai@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The End

发布于2021-10-2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