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王嘉尔登Billboard中国首刊,但现在还有人看音乐榜吗?

王嘉尔登Billboard中国首刊,但现在还有人看音乐榜吗?

東東桑 美丽也是技术活


你们的老公王嘉尔又双叒叕登封面啦!作为封面常客的王BOSS,这次依然输出稳定。什么表情管理、肢体语言都拿捏得死死的。


跟以往的时尚杂志稍有不同,王BOSS这次登的是《Billboard公告牌》中国版创刊号首封



关注欧美音乐的朋友应该都有所了解:如果说格莱美是业内人士对音乐人的专业肯定,那么Billboard就是听众口味的流行风向标,目前最权威的北美音乐热搜排行榜


Billboard在进军内地市场如此大动作上选定王嘉尔,可以说是对他在中国内地的人气、时髦度、音乐专业度的多重肯定。不愧是International Wang,撒花👏。


年轻人的流行风向标



创立于1894年的Billboard,如今已有128岁“高龄”,经历过录音机、电台、唱片再到今天的流媒体时代,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它的发家史,可以说是美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音乐播放载体的变迁史。


Billboard最早诞生于于美国的中西部城市辛辛那堤的一个小酒馆里。由两位年轻人,威廉·唐纳森(William Donaldson)和詹姆斯·亨尼根(James Hennegan)携手合办。


这俩年轻人一个开印厂,一个懂编辑。于是当时一拍即合,联手弄了份只有8页纸的报刊。



这本刊物的名字起得相当直白——《广告牌》(Billboard Advertising),为客户提供广告位及张贴狗皮膏药广告服务。这就是Billboard的前身。



别看今天Billboard是年轻时髦的代名词,早年的它可并不在音乐产业。报道领域涉及集市、嘉年华会、马戏团、杂耍表演和滑稽表演无所不包,甚至还成立过“农业展销会”部门。


简单来说就是有啥捞啥,发家之路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像很多故事那样,两位年轻人最后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当时负责内容的威廉以500美元的价格买下印刷厂主詹姆斯手上的所有股份,重掌公司大权。


在威廉的改革下,杂志的水准得到极大的提升,陆续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伦敦和巴黎这种摩登大都市设立办事处。


与此同时,威廉的行业态度也逐渐显现:


对品味高级的作品进行正面报道,敢于对虚假新闻SAY NO;


雇佣非裔记者,为非裔艺人撰写每周专栏。这在1920年的美国是相当大胆的举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四处漂泊的旅行艺人设立邮件代收服务。这项服务在1942年已有超过4.2万名订购者,Billboard深厚的明星人脉和第一桶金,就是在此期间积累


随着时代的发展,留声机、收音机在大众生活中逐步普及。Billboard从中看到了商机,业务重心也逐渐向音乐市场靠拢。



从40年代开始,陆续推出栏目“唱片购买指南”、“唱片畅销排行榜”、“电台点播榜”。Billboard的榜单也从最开始的月榜加快为周榜。每周及时跟进当周的销售数据,更新当周流行趋势



到现在,Billboard已开发出覆盖Pop、Hip-Hop、Latin、Rock各种细分乐种的大小榜单,多达28个。怕跟不上年轻人的制作人,只要上Billboard就明白曲风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程度了。


再不时来个Power 100、Global 200一类的年度榜单。保证粉丝天天有话题,艺人时时有热度。


数字时代下的转型瓶颈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Billboard都被视为唱片工业最权威的行业数据。可随着技术革命的发生,Billboard也面临传统行业转型瓶颈的难题。


在今天数字媒体时代,传统机构的关注度正被满地开花的自媒体所瓜分。


如今谁的手机里还没几个音乐app?Apple music、Spotify、晚抑云、企鹅音乐……用户选项数不胜数



而这些音乐平台上都有各自的推荐算法和排行榜单,即点即听。面对花样更多、操作更便捷的新兴选项,谁还需要订阅榜单、自行搜索呢?


加之今天人人皆博主,越来越细分的乐迷群体都有各自追随的意见领袖或小众社群。很多时候,歌迷都会直接关注歌手的个人账号。品牌想要露出,还需要反蹭明星。


想在今时今日得到大多数人的共同认可,是难上加难。



Billboard官宣入华,还需要通过国内的音乐博主来宣传自己。情况就稍显微妙呢。



除此以外,排行榜在流媒体时代的真实性也让人生疑


比如前些年就发生过这么一件抓马:在当地名不见经传的Kris Wu,凭借神秘力量空降美国排行榜,前10里有5首歌都是他的。力压同期发片的A妹,把人家生生挤出top 3。



一脸懵逼的A妹不禁发推:“what the f???who is kris wu?


意难平的A妹粉更是发起了#who tf is kris wu#的话题。迫于压力,Kris Wu这才从榜单上消失。



榜单可操作空间变大,只要粉丝万众一心,让爱豆销量环地球两周都不是梦。


音乐颁奖礼的意义



当然,传统媒体的优势还是有的,比如大量的明星资源,比如每年一次的颁奖典礼。不管技术再怎么变,这都是他们不可替代的收视法宝。


只可惜,Billboard与其竞争对手格莱美、MTV相比,无论在舞台美术还是大众认可度上都没有显著优势。



MTV原本就是专门播放音乐录影带的电视台。这个以视觉艺术起家的媒体,在打造视觉效果上自然不差。


精心设计的表演舞台,在流行音乐史上创造过无数经典现场。如Michael Jackson的太空漫步、Madonna的Like a Virgin等Live Show名场面,皆诞生于此。



虽然同样是偏重听众流行度的颁奖礼,但对于艺人来说,能在MTV这里获得一个高规格的表演机会,比当晚获奖与否还重要得多。


格莱美就更不用说了,自上世纪以来一直是音乐行业的最高殿堂。尽管近几年关于黑箱操作的传闻不断,但一尊金唱片机依然是所有音乐人最想收获的行业肯定。



除了格调高雅、水准专业的舞台设计外。每届格莱美几乎都会回顾音乐行业的历史,或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致敬。这些都让格莱美的奖杯更显厚重。



至于Billboard嘛……相比起其他的颁奖礼,这里的演出更像是明星扫奖前的预热现场。留下历史的经典Live Show着实不多


风光不再的集体回忆



曾几何时,音乐排行榜、颁奖礼现场的确是大家的快乐源泉。即使在国内,也曾是众多歌迷守在电视机前的必看节目。只是这些风光不再的集体回忆,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


看中国香港TVB长大的朋友们,一定不会错过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


那时王菲还叫王靖雯,会与唱片黄金年代的艺人们飙歌合唱。这里还上演过著名的张(国荣)谭(咏麟)之争,香港“四大天王”不时会在这里接龙pk。各家的粉丝在台下高举应援牌为偶像尖叫打call,好不热闹。



而00年代的中国台湾,诞生了周杰伦、蔡依林、S.H.E、孙燕姿等等等等一大批实力与人气兼备的新生歌手。当时排行榜上的前十金曲首首好听,各家歌迷互不相让。


看看这2004年的发片表,就明白什么叫神仙打架


能在当时激烈的竞争中打败对手拿下当年金曲奖,那是歌手真枪实弹的硬本事。每年的金曲奖颁奖礼,堪称是乐坛大小天王天后一年当中最具看头的争锋戏码。


如今,亚洲地区还有较大关注度的,大概只剩韩国人气歌谣、Music Bank一类的打歌节目。但也仅作为打歌现场,排名在歌迷中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就不太好说了。



在社交媒体已经发展十余年的今天,Billboard才选择进入中国市场。它是否还能在日益细化的歌迷群体中激起一点水花呢?各位瓜友只能拭目以待了。




点击图片直达
更多近期精彩好文▽

活儿姐

或者说,你现在还听新歌吗?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ao.chai@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The End

发布于2022-08-27,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