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疫情后,全家三餐都被六岁女儿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疫情后,全家三餐都被六岁女儿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萌小果 果壳童学馆


一周至少有一天,我们全家的三餐是由六岁女儿王吃吃来安排和提供的:


早上:煎蛋、切肠夹面包配热牛奶

中午:蒸米饭、番茄炒虾,外加一个拍黄瓜

晚上: 小米粥,鸡蛋饼,再加一个大拌菜



👆女儿做番茄炒蛋丨作者供图

下厨日这天,会由王吃吃来全权决定一家三口需要吃什么、几点吃、几点开火,什么食材要提前拿出来解冻......

在备餐过程中,她也会自己独立使用抽油烟机、电磁炉、打蛋器等,不过刷锅这种工作偶尔还需要我们的协助。
         
身边很多朋友都以为,这样乐于下厨的小姑娘是她擅长做饭的爸爸培养的,其实恰恰相反,她是我这个经常翻车的厨渣妈妈“引导”出来的。
          
👆女儿努力和面丨作者供图



孩子爱玩什么,
相对“天赋”就在哪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天赋。

而我一直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喜欢玩什么”和“喜欢怎么玩”来发现这些优势的种子。
         
女儿王吃吃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进厨房玩。

所谓的玩,就是参观大人在干什么,自己也想掺和一手。

再大点,王吃吃开始学会了自己去厨房偷偷舀面,加点儿水,把面粉和成面团,再用玩具小刀切成无数个小块。
         
有时我在厨房打鸡蛋,她站在旁边也要重新打一个。

我搅蛋液她也要搅;我炒鸡蛋,她就站在旁边小板凳上仔细地看。

每当我做饭,她都经常问需不需要小助手。
         
相信大部分孩子都有过这么一段时期:喜欢模仿大人的样子干这干那。

当时的我联想到王吃吃从小就喜欢做手工、做实验,又是个十足的吃货,感觉可以让她学习下真正的做饭,说不定以后学习工作之余还能当博主,我们也能休息会。

👆王吃吃自己做的手工,拿针线修理玩具丨作者供图
不过作为一个经常做出“黑暗料理”、并不擅长做饭的妈妈,我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和孩子一起做事,
比说教更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这个“厨渣”找到了厨渣的引导办法。

厨渣是不会做精美面点的,但是会找视频啊!
         
我以前看过视频里有教怎么做面点小兔子的:

虽然听起来比较复杂,但实际过程以手工式的揉捏面团为主,更安全,也更贴近孩子平时爱做的手工。
         
于是我找了不同视频,和女儿一起看了,然后发面、和面,王吃吃非常积极地把自己手放进面盆,和我一起和。然后抢着要揪剂子,搓成条,编成兔子,安眼睛。

最后,她把小兔子放进蒸屉,由我把蒸锅架到炉子上开火蒸。
         
蒸完后,我们发现蒸好的兔子比原先“胖大”了好多,也没那么好看了,但还是很惊喜,一起开心地吃掉了成果。

就是通过这样的一起学、一起做、一起开心地享受劳动成果——女儿越来越觉得自己动手做饭,是一件特别好玩、有成就感的事情。
         
我们常会说“做饭”属于“做家务”“家务劳动”,似乎约定俗成劳动就一定累人。

但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能参与这样的家务劳动,简直比玩具还好玩!

👆备菜削土豆皮丨作者供图

特别对于我女儿,这是她要好好表现、努力争取才能得到的机会。
         
很多事物和工作,孩子并不会天然觉得它们“好”还是“坏”,而是看家长赋予了它们怎样的价值观。

父母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件事,孩子就会把这种态度看在眼里,折射在他们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
         
比如我自己就不喜欢做饭:

因为在我长大成人之前,看到的做饭都是我妈的“活儿”,我爸不但不会参与,还经常挑剔饭不好——让我觉得这真是一件苦差。

再比如我妈在教我做饭时,经常叨唠“你必须学做饭,不然以后婆婆会骂”——我本来挺想学学的,一听这话立刻就放弃了。

👆舔盘,是女儿作为一枚吃货的必备素质丨作者供图
         
而在我家,队友比我更擅长做饭,也享受为全家烹饪。

作为厨渣的我,每次把黑暗料理端上饭桌,大家也只是开开玩笑——这或许在女儿年幼的心里,也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
         

允许失败,孩子反而自己更想“上进”
         
小孩子做饭,当然不会像大人那么“靠谱”。

如果我们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会听话地服从我们的教导,那就大错特错了。

尽管我们比孩子更懂得如何做饭,但很多时候,他们就偏要按照自己的思路朝着失败进发。
         
四岁时,王吃吃尝试自己切了点黄瓜,又撕了几片豆腐皮,直接倒酱油拌了让我吃。
         
我吃了以后觉得不怎么样。

但转念想到自己一直到四年级做得还不如她,于是鼓励说:“想不到你竟然学会做拌黄瓜凉菜了,还自己想出了调料!”

听到我如此夸奖,她当然很高兴,不过很快她自己尝了一口后,不太满意地说:“有些咸了”。
         
我发现,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掌握某个技能,就真的要控制住自己少搀和。

再说在做饭这件事儿上,我自己也并不擅长,不如让女儿在跌跌撞撞中自己进步。
         
所以,当王吃吃做饭时,我和队友经常只是在旁边看着。

后来她操作熟练了,也知悉各种安全知识,那我们连看都不看。
         
只要女儿不主动开口求助,我们很少伸手帮忙当然更不会指挥,她爱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样下来,做饭难免翻车。

不过翻车了也不要紧,可以再来分析怎么改善。

👆切莴苣,切的块不均匀也没有关系,慢慢练习就提高了丨作者供图

我慢慢发现:让孩子在失败中,自己摸索如何成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体验

这种摸索中的胜利,肯定要比一开始就被告知“如何操作才能不失败”,更耗费时间、更曲折。也是很多家长没有耐心去等孩子完成的。

但是,这种体验带给孩子的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大的。
         
比如王吃吃刚开始蒸米饭的时候,有次甚至忘记放水了,导致我们闻到了焦味。

还有好几次我们都要开饭了,才发现装好锅忘记按电饭煲开关了。
         
但这些问题再犯过几次后,她自己体会到了因为粗心、导致全家嗷嗷待哺的压力,养成了检查的习惯。
         
至于饭的质量,开始时更不能保证了:有时水放得太少蒸不熟,有时水又太多米饭做成米粥。

我从来不会抱怨她,一起说说下次水可以怎么放就翻篇了。

然后我们就选择接受现状,积极改善:

忘记按电饭煲着急吃饭就下面条,蒸不熟就重新蒸,做成粥就当粥吃,吃不饱就吃点馒头。
         
在这样的探索中,女儿慢慢就从一次次切身实践中,领悟了那些“煮米指南”
——原来米和水是有比例的,做粥可以是1:3,做米饭就得1:1,比例不对,就做不成想要的样子。
         
再比如磕鸡蛋这件小事。

开始王吃吃经常会把鸡蛋壳磕到碗里,又或者干脆把鸡蛋液磕到地上。搅拌时也可能会把蛋液搅出来。

这让她很苦恼。

我会演示给她看我的技巧——用很慢的动作,像慢镜头一样示范给她看。
         
一个专门实践“劳动美学教育”的知名作者叫蔡颖卿,她非常提倡“在厨房里和餐桌上育儿”蔡颖卿认为:
         
“餐桌文化绝非只是口腹之间的丰盛与美味问题,它或许可以被视为最见微知著的教养显示。”
         
蔡颖卿还曾在2009年的时候发起过一个叫做“小厨师”的项目:

让孩子备料、烹饪、点菜、上餐和买单,真实体验劳动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从餐饮劳作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厨房教育的核心,就是“不要光为孩子喊话加油,要做给孩子看”,这本身就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法。
         
当然,面对失败,女儿也会不高兴和发脾气。

我只能安慰:“唉,妈妈像你这么大,连烧开水都不会呢,更别说蒸米饭了。”
         
另一个抚慰她的点是:我自己作为厨渣也经常翻车。

比如面发不起来,大葱炒成了黑色,把鱼做成怪味鱼...女儿观察了我之后,逐渐也变得心理平衡起来:失败简直太正常了,找到原因下次努力就好,没必要不高兴。
         
所以,有时候我们当父母的,不把事情做得太完美,反而让孩子心理更强大、更愿意继续努力。

👆出门在外,女儿必带玩具锅丨作者供图
         

家长不主动教,
反而激发孩子“主动学”

为了让女儿对做饭保有天然的热情,我们一般不主动教她。

我和队友从来不会说:“我教教你怎么炒土豆丝。”
         
每次,都是我做着饭,她就在一旁看。直到某一天,当我宣布自己要做什么菜时,她可能突然跑过来说:

“我来切。”

“你会吗?”

“我切个给你看看!”
         
对于这种不在父母关注下,自己偷师学艺的感觉,孩子非常享受,因为她是遵照自己意愿学会的,极大提升了她的成就感。
         
蔡颖卿曾说:每个孩子天生都有敏锐的观察力,如果能顺利启动天生的能力,教学者就能节省下好多力气。

确实如此。
         
我们也给女儿提供做“大厨”的机会。

厨具里除了大刀她不能用,其余她随便用。

这让女儿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和我们是平等的。
         
当然,大厨还得有自己的专属厨具,派头十足:

王吃吃有自己的案板、刀具、刮皮刀、擀面杖——这些是我们大人不能擅自用的。
         
疫情期间,一家三口都在家,难免彼此摩擦,相看生厌。

我和她爸干脆允许她每周有一天的“厨房使用权”,减轻我们的家务劳动。

她可以成为领导,安排厨房里的所有事:

比如做什么菜、什么时候开火做饭、几点吃饭、谁倒垃圾、谁刷碗。
         
当大厨期间,其他人都是她的助手,得听从她这个大厨差遣。

孩子的权力越大,她就越感觉自由,成就感也就越强,也更加乐意做厨事。
                   
随着做饭的次数增多,我发现做饭给孩子的整体生活和心态带来的一个积极变化:

她变得更加自信、好学和积极向上了!
         
以前,王吃吃上幼儿园时,曾经对自己评价很低:

比如“我没别人跑得快”、“我骑车不好”“我学什么都比其他小朋友慢”。

而现在,她经常可以自豪地和其他大人谈论自己做饭的本领,分享她“独一无二的烙饼绝技”。
         
 随着王吃吃见识自学了更多菜谱,她做饭的花样越来越多。

她说现在的梦想除了当宇航员外,还有去魔法学校当顶级厨师。
         
是否会真的成为厨师,我并没有那么在意。
         
人生的路还长,还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但既然女儿已经从厨事中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与成就感,学会了从挫折中奋起努力,未来就不会太差
         
我相信女儿也明白,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父母永远和她在一起。


编辑丨曲安、康康

 相关阅读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23-02-20,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