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如果你今天穿越回古代,我劝你做这个生意

如果你今天穿越回古代,我劝你做这个生意

胡忠军 果壳

如果你穿越到古代,现在你面前的冰天雪地就是一座金矿。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你能存下冬天的冰,等到夏天将“价等金璧”!


冬冰夏用,行情好!


谁说古人到了夏天没有用冰需求?


最重要的用途就是消暑,包括冷冻食品和气温调节。


古代人夏天也吃冰,把冰跟牛奶、水果、糖混在一起吃,或者用来冰镇饮料、酒水什么的,又或者用来给海鲜肉类保鲜,跟现在的人用法差不多。


另外,也有人会用冰,来给酷暑时节降降温——屋子里摆着大块的冰,温度自然也就下来了。曹植在《大暑赋》中生动地描写了冰空调的场景:“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


右边人捧着的是唐代的冰品“酥山”,类似冰沙的甜品丨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


在唐宋以前,以上基本是王公贵族的消费


古人有云,“长安冰雪,至夏日,价等金璧”。我们称呼有钱人家为“钟鸣鼎食之家”,意味着吃饭很讲排面;他们也被称为“伐冰之家”,说的是这些贵族,到了夏天也有冰可以用。


心动了吗?要抄起铲子锤子去河里挖冰了吗?


挖冰!存冰!


挖冰不难。


带上你的工具,找个冰封的河面湖面哐哐开凿就行。不过为了冰的品相好,我建议你去深山老林的河里湖里挖冰,那里的水质更好,结的冰也更晶莹剔透;另外,最好把挖出来的大冰块都凿成方的,一来卖相好,二来储存运输也方便。


松花江采冰处遗落的江冰丨作者供图


难的啊,是存冰!


挖地窖


为了让冬天的冰坚持到半年后的夏天,你得把它们存放到常年低温的地方。


你可能知道,古代有小型的容器可以短时间存冰。但要长时间存放大量冰块,需要挖个地窖存冰!


暂时存冰的小型“冰箱”,铜制冰鉴丨湖北省博物馆藏,作者供图


晋朝人记载,存冰的冰井“穿重壤之十仞”,换算过来大概是20来米深,这个深度有点夸张,不过一般的冰窖也有4米、5米左右的深度,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的温度较低且稳定。


北京市内还留存着御用的冰窖丨新华网


故宫中由冰窖改造成的餐厅丨新华社/金良快


做隔热


地窖挖好了,冰也放进去了,千万别忘了做隔热!


随着季节变化、地表温度上升,冰窖也难免会受到影响,特别是与外部连通的通道处。


记得多收集一些稻糠、干草、枯叶(如果你重生在东北就用乌拉草,再好不过了),把冰块严严实实盖住,再把冰窖的出入口也塞住,免得热空气吃掉了你好不容易囤的冰。


以前卖冰棍也会用棉被盖住隔热,防止冰棍融化太快,但是古代的棉被那可是贵重财产,用不起丨图虫创意


做好亏本准备


但是再好的隔热材料,也不能完全阻挡越来越高的气温,冰总归是要慢慢融化掉一些的


屈从于热力学规律,你要牺牲掉放在外层的冰,用它们的融化吸热,来保全剩下的冰块。据记载,融化掉的冰与初始存量的比例是“三其凌”,有人认为其意指三分之二的冰都会融化掉


这个具有“潜热”的思想正是现代制冷技术起源的标志。


这点损失难以避免,别心疼,凿冰的时候多凿点就行了,反正是纯天然。


存不住冰?我造冰!


冬天挖冰、春天存冰、夏天卖冰,时间长,工程浩大。其实咱们也可以转变一下思路,直接造冰!从大自然的搬运工,变成冰块的创造者!


造冰周期短、投入小,但绝对是个技术活儿。陆游期望建奇功的时候都说“一生已是胶黏日,投老安能夏造冰”,意思是自己要建个奇功伟业,就跟夏天造冰一样难了。


但难归难,咱们还是可以学一学。


方法一:热水投井


五代时期有个道士,叫谭峭。他在《化书》中提出了固液气相变规律的总结:


“动静相摩所以化火,燥湿相蒸所以化水,水火相勃所以化云,汤盎投井所以化雹”。


翻译过来的意思大概是:一动一静的两个物体摩擦会产生火,干燥和湿润的空气碰在一起会产生水,水和火斗争起来会产生云(水蒸气),把装着热水的瓦罐放进井里会产生冰


《化书》中的相关内容


经后人还原,大致的做法如下:


把装着开水的瓦罐,蒙上一层丝薕状密封的结构,浸到夏天的井水中。因为水蒸发会吸热密封结构又帮助降低了罐内气压、降低了蒸发温度,这么一来,就能得到接近冰点的水啦。虽然不一定是冰块儿,但起码能有冰镇饮料喝了。


这个方法关键之处,就是一定要用热水


热水比冷水要先结冰,这就是姆潘巴效应。类似的情况还有经典北方游戏“泼水成冰”,用的也一定得是热水。


泼水成冰,一定要用热水丨图虫创意


方法二:硝石吸热


古人在炼丹的过程中(再次感谢道士),意外发现硝石(硝石是一种天然矿物,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溶于水会吸热,硝石多的话,容器上会凝结出一层冰来。自此,热水投井的方法就显得繁杂低效了,还是用硝石来得方便。


具体操作方法是拿个大盆,装上水和硝石;再在大盆中间放一个盛了水的罐子。不一会儿,这个罐子里的水就能变成冰。虽然产量没有挖地窖存冬冰大,但用来做点冰品还是足够了。


而且这个硝石,溶于水后可以重新用蒸发的方法提取出来,循环利用,省得很!


从饱和溶液中重新结晶出来的硝石丨Szydlo, Andrew. (2019). History of Fire. Chemistry-Didactics-Ecology-Metrology. 24. 23-43. 10.2478/cdem-2019-0002. 


此法普及后,冰开始从贵族走向平民,流行于夏日的市井之间。


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中,已经有面向市民的冷饮摊位了。如果你穿越到了宋代及以后,别存冰了,还不如上街随便整点古代冰点尝尝。


《清明上河图》中的冷饮摊位


作者:胡忠军

编辑:李小葵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24-02-1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