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物种日历
吃货研究所
美丽也是技术活
当妈三年,我是如何走出育儿焦虑的
果壳亲子
当妈三年,我是如何走出育儿焦虑的
原创
书同
果壳亲子Guokr
最近读到韩国女作家崔恩荣《明亮的夜晚》里一段扎心的自问: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感觉生活不是应该用来享受的,而是用以执行的呢?生活就像一个生存游戏——面对着汗牛充栋、难且无趣的习题集搞题海技术,制作纠错本、考试、得分、晋级。”
顾不上看作者本人的思索,我即刻在内心抢答道:那肯定是从有了娃开始!甚至早到怀孕就开始了……
我回想起自己忐忑不安的孕期:
任何一样入口的东西,都恨不得先查一查是不是“怀孕禁忌”;产检的每一项画上箭头的指标,都要以做科研论文的精神研究清楚……我常常钻研到深夜,回过头来再去查“熬夜会不会影响胎儿生长”?“孕期焦虑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吗?”
如今我家孩子三岁半,我已经逐渐成为朋友口中的“佛系妈妈”。不仅心态松弛了不少,而且再无“稍有不慎,愧对孩子”的负罪感。
朋友开玩笑说,“我身边大多数妈妈,总觉得自己对孩子多有亏欠,只有你特别坚定地把自己视为‘好妈妈’。不知怎的,倒给我多了些做妈妈的信心。”
回顾当妈三年来的变化,有许多“感慨系之”的地方。
经历10个月的“睡眠战”,
结果却是……
生娃前,充足的睡眠一直被我视为人生的顶级享受,我老公也是如此。
然而,带娃生活迅速把我们这对知己般“睡觉搭子”的关系撕得粉碎。
半夜被闹醒,我俩往往会互相推诿扯皮一番,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爬起来去哄娃。
网上说的什么“凌晨一点、两点、三点、四点的天空”,每一个我们都看到过。
👆图源小红书@佑佑&恩恩(双胞胎)
为了把我们从破碎的睡眠生活中解救出来,我开始研读各种“幼儿睡眠宝典”。这些育儿书“教导”我,
不能由着孩子的心情随意吃和睡,要帮他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生活作息,例如让孩子以四小时为一个时间单位,依次为吃奶、玩耍、哄睡,由此进入父母的休息时间。
👆图源《坡道上的家》
在践行“睡眠引导”的过程中,孕期处处较真的情绪再次袭来:
如果白天一顿奶可以支持孩子近四个小时,那么在夜间状态会变成多少呢?为了让孩子晚上多睡会儿增加多少奶量合适呢?如果孩子半夜一直不醒究竟要不要叫起来吃奶呢……
在我被自己的无措折磨了几个月后,孩子十月龄时,突然自己能睡过夜了。到头来发现,当初的焦虑情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那时进行的“睡眠引导”我也不清楚是否真的派上用场。
孩子两岁半时,借着搬家的契机,我们又成功给孩子分了房,那时我才感受到什么叫做“轻舟已过万重山”。
“恰如其分”的母爱,
一种新型“武林绝学”?
有朋友听说我家小孩两岁半就分房,表示质疑:你不担心孩子没有“安全感”吗?
我坦然回应:“孩子能适应,我俩过得舒坦,这不挺好的嘛。”
在孩子几个月大时,我也曾把他的一颦一笑挂怀于心。
偏偏我家孩子属于性格比较敏感的类型,很容易为各类小事啼哭不止,处理起来就更让我挠头了。
孩子到了两三岁叛逆期时,我跟老公慨叹:“我们这代父母担心自己步入父辈后尘,总是很怕管教孩子,到头来也不知道在怕什么、为什么怕。”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足够好的妈妈”
(good enough mother)
理论,本意是为了给妈妈们“松绑”,但对于我来说,难就难在其中的尺度难以把控——光有爱是不够的,关键还要分寸适宜、恰到好处。
那时候我特别理解“当代父母为什么这么难”的呼声:
既要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又要“适时离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既要管教孩子,又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既要呵护孩子,又不能过度保护,免得孩子太脆弱……
👆图源《坡道上的家》
一两年过去,我家的现状是:孩子依旧很爱哭,我对他的忍耐力倒是强了很多。
当我不再关注他的一颦一笑,不再聚焦于孩子身上的小毛小病时,我发现他其实是个蛮开朗的孩子,在家喜欢和爹妈搂搂抱抱,出门对叔叔阿姨热情问好。我意识到,为小事而哭泣,也为小事而开心,这才是完整的他。
曾经有朋友和我说,“生育风险可以有应对方案,而养育孩子的未知却逃无可逃。”
在养育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境况的“发生率”于我关系不大,我们能掌控的更是少之又少。把孩子的全部都维系在自己身上,既不合理,也太过自大。
父母的责任,不是做孩子的“主人”,而是做一个“管家”,观察、发现孩子的特质,引导他们的成长。
如何平衡育儿和生活?
我是这么走过来的......
在育儿过程中,我发现了更多日常生活中的平衡之道。
和许多新手妈妈一样,在我困于孩子的奶瓶、尿片时,每每看到另一半照常约朋友踢球、跟好友聚会,仿佛生活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心中就生出一股无名怒火。
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平衡育儿和个人生活?能否拉另一半“入伙”,以家庭为单位来实践育儿呢?
我跟另一半聊起这件事时,他坦言,“我原本觉得‘男主外女主内’或者‘老人帮忙带娃、两口子拼事业’的模式挺好,后来发现孩子带得越少越难带,每次都费心费力。如果一开始就把带娃当作自己的分内事儿,亲力亲为,带起来反而不费劲了。”
于是,作为“自己带娃”的双职工家庭,我们尽可能综合考量一家三口的多重需求。
把彼此的时间和需求进行“并线”,成为我家的周末最佳方案:
我们时常会在公园和郊外共度周末时光,孩子需要充足的户外生活,家长也需要亲近大自然来缓解疲乏。
孩子一岁以后,我们开始带孩子出门与朋友聚会,如果对方也有小孩就更好不过。
后来,爸爸踢球也变成“全家总动员”。
起初
我跟队友开玩笑,“既然你踢球的目标不是踢进国足,只是休闲娱乐,顺便带孩子一起玩不是更好吗?还能省下给娃报体能班的钱。”带孩子玩过两次球后,队友发现,原本体能一般的娃居然进步显著,从此爸爸带娃踢球的热情更高了。
上周末,我们一家三口还一起去了纺织博物馆。队友作为“工业历史迷”,对充满时代氛围的陈设细节津津乐道;我家宝宝则在老式缝纫机、电话、自行车旁玩得不亦乐乎......
跟生娃前的生活相比,我们如今的生活里处处有孩子;但和被孩子牢牢绑住的生活相比,我们的生活又显得自在许多。
在养娃这个挫败与收获并存的大型体验游戏中,我一遍遍体会到:“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基督山伯爵》)
孩子向着未来的生命,给了我平凡生活中等待的耐心和希望的力量。
编辑丨
kk
题图丨
图虫创意
两年前,我辞掉海淀“六小强”的教师编,现在我后悔了吗?
中产妈妈,困在中国式“富养”
职场妈妈,无法“下班”
“刚知道原来妈妈以前是大小姐!”你结婚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24-10-2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
guokr.com
),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
科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