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对的热度太高了。 李行亮说,两人的关系像“鬼打墙”:麦琳想要礼物→李行亮送礼物→麦琳因礼物没有送到自己的“心趴”上而生气→李行亮受到打击不敢送→麦琳不高兴,更想要礼物。 “鬼打墙”式送礼物丨《再见爱人4》更要命的是,麦琳也不知道什么礼物能戳到自己“心趴”。 所以,想要的是什么呢?丨《再见爱人4》累,我写着都觉得累。 《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到,爱的要素之一是“了解”——不仅是在爱中了解伴侣,也要了解自己。这正是麦李二人所缺乏的。 拿“青团事件”举例。 二人闹矛盾,李行亮为了哄妻子开心,一大早飞到上海买妻子喜欢的青团,因为不知道妻子喜欢什么口味,就每种都买了一些; 然而麦琳十分生气:你去一趟上海,买个青团就回来了,也不打电话问问我还要买些什么?你费劲打飞的去买青团,我第一口吃到的竟然是不喜欢的豆沙馅? 这件事中,麦琳没有了解李行亮准备礼物的心意、付出的劳动,没有了解自己的反应对丈夫的伤害,也没有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咸蛋黄肉松馅的青团?是顺路买回来的衣服和包包?还是丈夫对自己的爱意? “青团事件”节选丨《再见爱人4》再举几个例子。 李行亮说妻子过于节俭,“10年没买新衣服”“油漆桶当垃圾桶用”——忙于工作的李行亮或许并不清楚妻子作为家庭主妇,在家务、育儿、家庭财务上付出的各种劳动。 李行亮描述妻子的外貌让画师作画,麦琳看到画作后觉得太丑,被气哭——李行亮并不了解妻子的体貌焦虑。 在李行亮向隔着一层布的画师描述自己长相时,被画师问“你觉得自己足够了解自己吗”,李行亮回答“未必,我本身就不是很懂人这个东西”——他也知道,自己不了解自己。 李行亮多次提起妻子过于节约丨《再见爱人4》相较于其他两对夫妻,麦李二人都充分承担了自己在婚姻中的责任,但在不了解的爱中,“责任”可能变成“支配”和“占有”。 为了保持“了解”,他们可以这样做。 了解对方。针对礼物送不到“心趴”的问题,可以采取节目中提到的“例外提问”这个方法——“这么多年来,我送的礼物中你有比较满意的吗”;对李行亮投入的工作,麦琳也可以像张泉灵建议的那样,问问“你最喜欢的歌手是谁”“为什么”这样更开放、更感性的问题。 了解自己。在网友的评论中,麦琳的形象就一个词“拧巴”。她一定是有很多难处,但可以试着不对自己撒谎,正视自己的需求、识别和接纳自己真实的情绪,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也让丈夫知道如何爱自己。 真爱从无坦途 “真爱从无坦途”,这是本季《再见爱人》的宣传语。 从节目里的闹剧,到节目外自己的生活,感情中的矛盾永不缺席;躲开了东边的陷阱,又掉进西边的深坑;一方用心经营爱情,另一方却懒得维护;两人恩爱有加,外界兴风作浪……哪怕是金婚伴侣,也不敢说“我们从来没遇上任何矛盾”。 感情路上的坑洼并不可怕,前人经验、自我反思、专业帮助、理论知识,都是帮助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垫脚石。最重要的还是,两个人面对从无坦途的感情,愿不愿意弯下腰填平道路、握紧彼此的手继续走下去呢? 作者丨Margaret编辑丨李小葵来源丨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参考文献丨[1]苏珊·福沃德, 唐娜·弗雷泽. (2018). 情感勒索. 四川人民出版社.[2]罗兰·米勒. (2024). 亲密关系(第8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3]艾里希·弗洛姆. (2018). 爱的艺术. 人民文学出版社.[4]Rogge, R. D., Fincham, F. D., Crasta, D., & Maniaci, M. R. (2016). Positive and negative evaluation of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ositive–negative relationship quality (PN-RQ)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9, 1028–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