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美的集团首次向外界系统披露其中央研究院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技术布局与产业野心。在这场以“科技领先”战略为核心的深度访谈中,美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奚伟揭开了这家家电巨头如何通过“三个一代”研发模式、核心部件自主化、A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构建从工业场景到家庭生态的机器人战略版图。
美的人形机器人样机
双轨战略:人形机器人与家电机器人化的协同进化
“我们的目标不是制造一个炫技的机器人,而是创造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智能载体。”面对媒体关于人形机器人战略价值的研讨,奚伟给出了美的的独特答案。不同于特斯拉Optimus或波士顿动力的技术路线,美的选择了“人形机器人+家电机器人化”的双轨路径。
在智能制造领域,美的正在验证类人形机器人的结构化场景应用。预计6月即将入驻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的类人形机器人,将承担设备巡检、零部件检测和简单装配任务。这款与库卡联合研发的机型,已实现打螺丝效率与普通工人持平的关键突破。“工厂场景的验证将为家庭非结构化环境积累数据基础。”奚伟透露,下半年美的人形机器人将应用于线下商业类门店场景,展示产品介绍、咖啡制作等商业导览功能,通过机械臂与语音系统的协同,重构人机交互体验。
美的人形机器人样机
更具颠覆性的是“家电机器人化”战略。美的正将洗地机、空调、烤箱等传统家电改造为具身智能载体,其技术框架包含三大支柱:美言大模型、算力一体化平台,以及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以洗地机为例,研发团队正在探索3D清洁方案,通过机械臂扩展清洁维度,同时解决扫地机被杂物卡住的行业痛点。“我们不做简单叠加机械臂的炫技产品,而是追求实用性与技术深度的平衡。”奚伟强调。
全栈研发:从软件到硬件的全面自主化
在核心技术布局层面,美的展现出全栈研发的野心。在硬件方面,采用了轻量化的关节模组、视觉、触觉、力传感器等,确保了运动的灵活性和精准性。AI控制器的融入,使得机器人能够自主决策,执行复杂任务。软件方面,多模态、端到端的具身智能大小脑技术,让机器人能高效完成复杂任务。
其中,机器人大脑负责任务推理,能把一些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小的技能,机器人小脑则通过多模态VLA大模型,模仿学习,强化学习等技术实现多场景的复杂运动及操作技能,实现了真正的智能化。
一个典型的研发成果就是KAI控制器,将其集成到重载机器人本体后,可以在物流拣选,搬运、精细加工、焊接等制造业场景,以及飞机制造、搅拌摩擦焊等高端制造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采集也是场景深化、产品升级的重点环节:工厂场景是通过VR遥操作进行人工采集,后续将建立数据工厂;同时通过视频流的方式观察工人操作方式,将他们的动作迁移到机器人本体;最后是通过仿真技术进一步加强不同环境下的机器人的仿真能力。
“我们计划年底建成千万级动作数据库,这是具身智能进化的燃料。”奚伟表示。
在未来的新规划中,奚伟还透露,会重点面向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仿生臂和腿的设计,让它具有更柔性、更灵巧的操作能力。
三个一代研发模式:技术领先背后的创新引擎
支撑这些突破式创新的,是美的独特的“三个一代”研发模式,即“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我们会把研发分成不同的阶段,在前期的技术预演阶段,集团研究院、事业部研究院进行前期技术研发,当技术研发达到一定成熟度后,转到开发部门进行产品开发,至于产品技术的创新性,则是由研发部门或研究部门来确保实现。最终确保研发的创新性和稳定性。”奚伟表示。
这样严谨又高效的研发模式也让美的集团收获了海量专利,不断支撑“科技领先”战略走深走实。数据显示,2024年美的新增全球授权专利量超过1.1万件,截至2024年底,美的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15万件,专利授权维持量超过9万件;2024年,美的新增参与制订或修订技术标准230项,累计参与制订或修订技术标准超过2100项。
场景革命:从制造车间到智能家居的生态重构
奚伟透露,在To B场景端,目前最主要的应用还是工业机器人参与智能制造的自动化。目前,美的已拥有六家灯塔工厂,从目前的使用效率上看,劳动生产率已经提升28%、单位成本降低了14%,订单的交付周期缩短了50%。
家庭场景的突破更为领先。奚伟认为,近几年很多用户认为洗地机的清洁能力更强,那是否可以把扫地机和洗地机进行融合,形成更好的全面清洁系统?如果去结合机械臂的产品形态,则能实现这种不同以往的清洁效果。
从整体的角度看,美的在机器人家电化上已有完整的布局。首先是平台技术布局,包括大模型和智能体技术。在大模型端已经发布美言,在智能体技术方面正在研发技术平台HomeAgent(美伴)。接着是算力平台,针对不同的家庭场景以及对 AI 的需求,我们会带来低算力、中算力、高算力差异化配置的系列化平台,把 AI 技术真正融入到家电产品中。最后是家电机器人化技术,包括多模态的感知技术,以及更智能化、结构化、机器人化的相关设计,同时结合具身智能技术,让产品不仅能够听懂人话,还能配合人去做更好的交互,这就是Homebots的产品布局。
技术攻坚:续航、算力与伦理的三重挑战
行业共性难题仍待破解,包括电池续航、数据采集等各个方面。美的当前方案包括:用轻量化设计降低关节能耗、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在具身智能训练环节,上文已提及,团队创造性地将工人操作的影像转化为动作样本,通过迁移学习减少数据采集成本。伦理问题则通过场景限定规避,家庭场景机器人被设计为“无自主决策”工具,所有操作需用户确认。
美的人形机器人样机
与库卡的深度协同提供制造端优势。后者严格的生产品控体系,使人形机器人量产成为可能。在产学研合作中,美的与清华、浙大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将学术界的仿生算法快速工程化。这种开放创新模式,或许是中国企业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
未来图景:智能家居的具身智能新范式
当被问及技术路线图时,奚伟表示:我们主要聚焦在两大运营场景,智能制造以及门店商业导览。这两个场景最主要的特征都是比较结构化的场景。当完成技术突破后,我们会逐步向家庭的这种非结构化场景进行延伸,同时利用家电机器人化的技术,在这种非结化场景里面也能做一些突破。最后,结合人形机器人突破以及家电机器人化突破,最终能够达到未来智能家居层面更好的生态。
在美的的蓝图中,具身智能冰箱不仅能识别食材,还能通过机械臂完成取放;空调化身环境管家,通过人体传感器动态调节微气候;扫地机升级为家庭清洁中枢,调度各类机器人完成立体保洁。这种去中心化的智能网络,或将颠覆当前以语音控制为主的交互模式。
“真正的科技领先,是让科技消失于无形。”奚伟的结束语,恰是美的科技战略的最佳注脚。当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当家电学会主动思考,这家传统制造巨头的转型故事,正在开启人机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