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古代的“火折子”里面装了什么?为什么一吹就着火?

在今天,打火机已经成为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工具。只需轻轻一按,火苗立刻跳跃而出,方便又可靠。然而,几百年前,古人还没有这样的现代设备,他们靠什么点火呢?除了钻木取火、燧石打火等方式外,还有一种令人惊叹的点火工具——火折子。它不仅能储存火种,还能“吹一吹就着火”,堪称古代版的“打火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古老而神奇的火具。

古装剧中,一吹就燃的“火折子”丨[1]

什么是火折子?

火折子,也叫火绒筒、火种筒,是中国古代广泛使用的一种便携式取火工具。它的基本原理并不是通过瞬间产生火焰,而是储存火种,当人们需要点火时,只需轻轻一吹,里面的火芯就会重新燃烧起来。

从外观上看,火折子通常是一根中空的小竹管或金属管,长约十几厘米,里面装有一种特殊处理过的材料——火绒。火绒是一种经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过的棉布或植物纤维,其最大特点是极易阴燃而不易熄灭。所谓阴燃,就是没有明火,却一直有炽热的余烬残留在火绒中,只要提供足够氧气,就能迅速重新燃烧起来。

处于阴燃状态的火绒丨[1]

火折子的使用方法也很简单:将火绒点燃,使其保持阴燃状态,然后收纳在火折子中。要用火时,只需拔出火绒,对着阴燃处轻轻一吹,火星迅速转为明火,可用来引燃纸张、木柴或其他可燃物。

火折子的历史与演变

火折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已有记载,但其普及是在唐宋以后。到了明清时期,火折子几乎成为文人、士兵、旅者随身必备之物。尤其在烟草流行之后,火折子的需求大幅增加,成为点烟的理想工具。

古人对火折子的工艺也颇为讲究。有的火折子以竹制外壳为主,轻巧便携;有的则采用铜制、银制,兼具美观与实用;更有富贵人家将其制成金饰或雕刻精致的工艺品。火折子的收纳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挂在腰间的小筒,也有随身火绒包、火石盒等配套组合。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火柴和现代打火机逐渐普及,火折子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在某些偏远地区或特殊场合(如野外求生、军事用途),火折子仍以其低技术成本和可靠性获得青睐。

火折子是怎么“工作”的?

想理解火折子的神奇之处,首先要明白“火绒”是如何制成的。火绒的制作关键在于使其具有低燃点、高保温、易阴燃的特点。

普通的火折子是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首次制作完成时,先用火点燃,再将其吹灭。此时,火折子的顶端虽然没有明火,但是内部却仍有红色的亮点在燃烧。以后需要用火的时候,只要用嘴使劲吹气,便会产生明火,十分便捷。

据《天工开物》上记载,还有比较高级的火折子:“以白薯蔓浸水泡浓,捶之,晒干,辅以硝五钱、硫磺二两、松香四钱......装入竹筒,吹气复燃”。B站博主也采用这种方法,成功复原了火折子。

B站博主复原的火折子丨[2]

把干枯的地瓜秧加水浸泡,取出捶扁,再把湿棉花、芦苇缨子加入一起再捶,晒干,然后加少量火硝、硫磺、松香、磷等物质和多种香料混合,放于金属或竹筒中。火硝就是硝酸钾,加热时能缓慢释放出氧气,硫磺、松香和磷都是易燃物,控制好用量,可以使用较长时间。这种火折子的最大优点就是不易熄灭,等需要使用时,打开盖子,对着火折子猛吹就行。

制作火折子的一些原料丨[1]

火折子的结构则起到了保护火种、控制空气流通的作用。在火折子的顶盖处留有小孔,能让少量氧气进入,让燃料处于半燃半熄的状态。当人们使用时拔出火绒头部,对着阴燃处轻吹,供给新鲜空气中的氧气,炭火立刻复燃,进而引出火焰。因此,火折子可以看作是一种“延迟燃烧”的火具,利用的是炭化材料的阴燃性和空气助燃原理,而非现代打火机那种一瞬间喷出火焰的方式。

火折子,这种古老的“打火机”,不仅仅是一种点火工具,更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巧妙地利用了材料炭化后的燃点降低与阴燃特性,通过简单的管状设计,实现了火种的携带、保护与复燃功能。尽管随着科技发展,火折子逐渐被火柴和打火机取代,但它所承载的科学原理和历史文化,依然值得我们今天去探索和学习。

参考文献

[1]https://mp.weixin.qq.com/s/ZIHdGKtMUB9M3WofxuqIkA

[2]https://mp.weixin.qq.com/s/RYFAru4slCAxWS82rzuiiQ

[3]张仁波,陈静.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项目式教学——揭秘、改良及自制“火折子”[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4,45(11):41-46.

[4]https://b23.tv/1B45ENP

封面图来源:电视剧《卿卿日常》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ID:lxkp_cstam),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The End

发布于2025-10-09,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