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有意思
韩国鸟巢惊现暴力事件,幕后真凶究竟是谁?

对鸟类来说,雏鸟夭折巢中不是什么稀奇事儿。导致雏鸟离巢前死亡的原因有很多,但别的鸟登树入巢行凶杀雏却不多见,相关的一手记录更是少之又少。前不久,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行为生态学与进化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事先安放在鸟巢里的监控摄像机,纪录下了一场凶残谋杀的全过程:4天时间里,一只(不确定是否是同一只)成年黑嘴喜鹊( Pica pica sericea )多次对附近的另一窝喜鹊幼鸟进行攻击,直至6只雏鸟全部死亡方才罢休。

案情回顾:树下的雏鸟尸体

据研究组组长李尚义(Sang-im Lee)博士回忆,2010年5月1日,有人发现一只奄奄一息的雏鸟掉在地上,头部和翅膀严重受伤。旁边,离巢不远的地面上还横着两只已经死去的雏鸟。研究人员调出事先安放在巢内的监控录像,不想却发现了惊人的一幕:一只成年喜鹊正在残忍的啄杀雏鸟。录像显示,在4天时间里,巢中的6只雏鸟或被驱赶出巢、或被就地杀害,先后沦为喜鹊杀手的喙下冤魂。

【影像一】行凶喜鹊对幼鸟反复啄击。

【影像二】初次袭击后,幼鸟向着父母之一拼命求救呼号。影像中,幼鸟身上的伤痕清晰可见。

李博士表示,从2007年起研究组共观察了58个鸟巢的情况,这是唯一记录在案的杀雏行为。不过,研究人员确信这不是雏鸟父母所为。录像显示,行凶喜鹊身上没有任何标识物或脚环,而受害雏鸟的爸爸戴有脚环,妈妈的尾部有磨损。而且,行凶者首次出现时,喜鹊妈妈曾在巢内与它激烈搏斗。

层层迷雾: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一般对非亲杀婴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凶手能通过这一行为得到直接好处,比如将杀死的对象当做食物、通过杀婴获得配偶、以杀婴威慑对方,从而抢夺资源(食物、鸟巢选址、领地范围等)。尽管喜鹊会捕食燕雀类的蛋,甚至可能捕食同类,但在这个案例中,雏鸟尸体上并没有被取食的痕迹。因此,为了捕食而杀害雏鸟的可能性可以排除。

在雌性哺育下一代的物种中,性别选择也可能导致杀婴行为。根据这种假说,有可能是一只陌生雌鸟和受害夫妇中的雄鸟交配,然后驱逐原配;再加上录像中显示,受害雌鸟对入侵者强烈排斥,因此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这个假说的矛盾在于嫌犯,即邻巢那只的雌鸟,仍然和原配在这一领地生活。

案件真相:为了生存不惜一切

由于行凶喜鹊缺乏明显标识,也有可能是多个凶手轮番杀害了雏鸟。但如果犯案者为同一只成鸟,研究人员推测是相邻100米左右的另一个鸟巢的雌鸟。这个假定的结论基于三个事实:首先,邻近的喜鹊夫妇和受害喜鹊夫妇先前就经常有冲突;雏鸟死亡后,邻近喜鹊夫妇的领地扩大了,它们接管了受害者的原有地盘;最后,邻近喜鹊夫妇中的雄鸟戴有标识脚环,因此雄鸟不可能是凶手。

非亲杀婴现象经常在“一夫多妻”的动物中出现:新的雄狮首领总会把上一任首领的后代赶紧杀绝;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间通过激烈竞争获取巢穴领地,同种相残的行为也会发生。研究人员认为,喜鹊的案例属于后者。喜鹊是“一夫一妻制”的,行凶者作案后仍保持以前的夫妇关系,受害的喜鹊父母却从这一领地消失了。为了争夺优良领地,喜鹊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这场悲剧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异常密集的喜鹊种群数量(40对/km²)。

后来的情况

让人欣慰的是,最初发现的那只雏鸟并没有死。劫后余生的状况如何呢?申君盛(Kyungseon Seo)小姐负责照顾这只叫做“波洛”的小喜鹊。她回忆起雏鸟癫痫发作的情景——波洛差点儿死于癫痫症发。兽医认为,这可能是被行凶者反复啄头造成的脑损伤。“幸好,波洛现在已经从那场遭遇中完全恢复了,”申小姐说。


感谢 紫鹰 提出的更正建议,原文“圆环”已更改为“脚环”。
刊物:Science Daily 网站,2011年7月10日
导读者:MyEmily
原文:请看这里
更多信息:“喜鹊杀雏”论文原文
图片来源:ilovedeadbirds.blogspot.com

(果壳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The End

发布于2011-07-18,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

举报这篇文章